成语《一毛不拔》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一毛不拔:yī máo bù bá
词源: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杨子取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词由: 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墨子,他反对战争, 主张“兼爱”。另外有个人名叫杨朱, 却反对“兼爱”, 主张“为我”。有一天, 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说:“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 你干不干?”杨朱摇摇头说: “天下的问题, 决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济得了的。”禽滑厘又说:“这是一种假设,假如拨一根汗毛而能安天下, 你肯不肯?”杨朱听了默然不答。孟子针对此事抨击杨朱说: “杨朱主张为我, 假如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而对天下有利,他是不干的; 墨子主张‘兼爱”,如果对天下有利, 即使摩秃了头顶, 走破了脚板, 他也是愿意的。”但在孟子看来, 两者各走极端, 都不可取。
词义: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为我主义。后形容非常吝啬自私。
书证: 唐·虞世南《燕丹子》: “荆(轲) 曰: ‘有鄙志, 尝谓心向意等, 没身不顾; 情有乖异, 一毛不拔。’”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差人道:‘沈姑娘, 你也太拿老了! 叫我们管山吃山, 管水吃火, 都象你这一毛不拔, 我们喝西北风!’”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九回:“不过他天生就的另外一种脾气, 是朋友遇有急难, 向他借钱, 他是一毛不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