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退思补过》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退思补过》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退思补过:tuì sī bǔ guò

词源: 《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 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 若之何杀之?”

词由: 春秋时代, 晋国有个将军名叫荀林父。有一次, 他带兵攻打赵国吃了败仗, 晋景公为此要处他死刑。当时有个大臣觉得这样做不妥当, 就对景公说: “林父对待你景公, 是一进朝廷就思考他是否竭尽了忠心, 退朝回家, 也要思考他对国君是否需要补正过错。象他这样忠君的人, 是保卫国家的栋梁, 你为什么要杀他呢?”晋景公听了这番话, 便改变了原来的决定, 宽恕了林父。

词义: 原指林父退朝后检查自己的言行, 补正过错。退: 退朝回家;过: 过失, 错误, 后泛指事后自我反省, 弥补过失。

书证: 清·无名氏 《杜言志》 卷五:“故必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 庶几无愧于夙夜在公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