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词意象

文化意象的翻译

文化意象的翻译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作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创作,其深层意识中积淀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观念和思想,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审美观、思维方式、语言观等,它们反映在作品中,构成其文化内涵。文学作品既是语言文本,也是文化文本,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往往也是文化意象,即文化原型意象。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认为文化原型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足可被认作人的文学经验之总体的因素”。容格在《心理的类型》中认为文化原型是一种原始意象,它是一个“作为程序的形象,创造性的想象一旦自由表现,它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重复自己”。原始意象是“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所公式化了的结果,仿佛它们是无数同类经验在心灵上的积淀物”。原型意象“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无论谁说出了原型意象,谁就发出了一千种声音,他勾魂摄魄,气吞山河,同时他使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摆脱了偶然与短暂,进入了永恒的王国”。

严云受在《诗词意象的魅力》中认为原型意象有涵义的稳定性、易感发性、历史性三个特征,有四个来源:一是源自神话传说和宗教的文化意象,中国文学有杜鹃、湘竹、碧血等,西方文学有上帝、天使、魔鬼、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等;二是源自地域节令的文化意象,中国文学多描写山川林泉、春、秋、黄昏,西方文学多描写大海荒野、夏、冬、日出等;三是源自社会礼俗的文化意象,中国文学有登临、折柳、赏菊等,西方文学有唱诗、礼拜等;四是源自经典文本的文化意象,主要涉及历史文化典故,中国文学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西方文学作品的文化典故多源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刘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先例现象研究》中探讨了俄罗斯语言文化学派所提出的文化先例现象,包含先例情景、先例文本、先例名和先例话语四种表现形式。其中,先例情景是指一个民族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宗教传说、历史片断中的相关情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阐释原作意象,努力跨越与作者和原作之间的时空距离和文化差异,透过原作的语言和意象把握其文化意蕴,通过译语尽可能地将其传达出来。译者应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发挥文化想象,通过译语进行意象的文化移植。谢天振在《译介学》中探讨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冯庆华在《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中分析了《咏月三首》的英译,探讨了“五更”、“绿蓑”、“笛”、“红袖”、“楼头”、“嫦娥”等文化意象的再现。汉、英文学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意象,它们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揭示了中西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原型。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象主要包含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