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要求得更多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契诃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总是对自己认识得不够清楚,因为我们很少挑剔自己。假如你希望自己能比现在更好,假如你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那么你就必须把更多关注的目光留给自己,用那双总是看着别人的眼睛,更多地看向自己。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参加一个宴会,刚下了车,朋友忽然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的肩膀上有些尘土。”然后他走到我旁边小声对我说:“你这个人总是太随便,出席这种宴会,对自己马虎就是对别人不尊重,以后出门时,要先照照镜子,把自己打理好啊。”说着又帮我拍了拍衣服的袖子。
我很感谢朋友的关心和善意,这么多年了,他总是这样常常提醒我没注意到的一些不足和缺点,劝我多加注意,我一直都认为有这样一个朋友是很幸运的。
快到酒店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熟人,寒暄了几句,朋友在前面先走了,等我打完招呼追上他的时候,从后面看到他的背影,发现他的西装上也粘了不少灰扑扑的尘土,在黑色的西装上看起来那么明显。我笑起来,一边帮他掸了掸,一边说:“你的背上怎么也有这么大一片灰尘啊!”
朋友非常惊讶,回过头看了看自己的后背,“我的背上怎么会有灰尘呢?”说着转了过来,我一看,他的衣服前面也有一片一片的灰色的尘土印记,我给他指了指,他赶忙拍打起来。
这下我可得意了,笑着说:“你不要老是看着别人的衣服嘛,你自己衣服上的灰尘比我还多呢,哈哈。”朋友回过头来,看着我的衣服前襟也大笑起来,我莫名其妙地低头一看,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衣服前面也粘了一大片灰尘。
我们的错误就好像衣服上的灰尘一样,总是很容易看见别人身上的,却看不见自己身上的,所以,要追求更好的自己,就必须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留给自己。
然而挑剔自己,将关注的目光留给自己来追求更完美的自己,并不代表对完美的严格要求,因为完美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实现,必须记住:我们只有尽力去接近它,却永不能到达,否则就会陷入自己为自己挖下的陷阱。
在美丽的英格兰,有一位名叫科林斯的男青年,他的性格以及梦想就是追求和拥有完美的东西。当他开始选择相伴一生的姑娘时,他依然将完美作为标杆。在遇到一位外貌美丽的姑娘时,科林斯毫不犹豫地与她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的生活中科林斯发现,他美丽的新娘说话不仅结巴,甚至总会做出愚蠢的事情来,这些使得心灵的交流变得艰难,于是科林斯决定放弃这位夫人,另觅新欢。
第一次失败的婚姻让科林斯明白,完美的外表远远不够,与他厮守的那位女士必须同时能干和聪明。科林斯终于等到了符合他标准的另一位新娘。新娘在之后的日子里让科林斯领略到了坏脾气的痛苦,聪明的她不断讥刺她的丈夫,能干的她从不放弃捉弄丈夫,科林斯沦落到了几乎是仆人和工具的地步。奉完美为信条的科林斯当然选择了再次放弃和重新开始。
这次的科林斯又在完美择偶的标准中加入了“好脾气”这一条,上帝没有辜负他,美貌、聪明、能干、好脾气的新娘让两人的关系如胶似漆。然而命运再次打击了科林斯,半年后性格上如此完美的夫人罹患重病,卧床不起。虚弱使得美丽不复存在,聪明在病床上显得捉襟见肘,能干面对如此重病唯有成为回忆,只有好脾气确实崭新如初。科林斯不容自己的生活如此不完美,将道德抛之脑后的他毅然抛弃了可怜的妻子,奔向心中的完美下一站。
历经岁月沉淀的科林斯经验丰富,见解独到,获得了一位年轻、美丽、聪明能干、修养极好的女士的青睐,在科林斯眼中,完美的伴侣非她莫属。就在喜结连理的前夕,聪明的姑娘获悉了未婚夫如此丰富的经历后,认为他是一个很不可靠的伴侣,于是决然离去。
备受挫折的科林斯在人生的路上伤心地徘徊,终于有一天,在前方的大路上看到了这样一条警句:完美只是一种理想而已,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纵然你可以修改和选择无数次,也绝不会没有失望和遗憾。
科林斯就是我们所称的“完美主义者”,这样的人固执刻板,从不知足,因而总是感到痛苦,甚至也影响到周围的人和他一起变得不快乐。这个故事警告我们:要求不能没有,可是也不能太多。
心灵感悟
生活中总是有两种人,一种人总是在苛求别人,对自己却宽大以待,不肯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一种人却总是在严格要求自己,他们拼命想要达到自己所希望的高度,一生都疲惫不堪。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其实当我们将更多的关注留给自己时,也应该同时接受现实的不完美,那时,我们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