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暗示旁敲侧击——巴纳姆效应

053 巧用暗示旁敲侧击——巴纳姆效应

信息左右

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反省自身,也不可能总以客观的眼光来观察自己,于是我们常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总是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参照,往往迷失在外界的不同信息之中。

“巴纳姆效应”

正如著名的魔术师肖曼·巴纳姆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到:“我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后来,心理学家引用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这样一种效应: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哪个准确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暗示作用

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距离在扩大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特效药”

某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渐颓丧,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注射一支,保证三天康复。其实,所谓特效药,不过是极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医生语言的暗示作用。

读故事,懂心理——作家的求爱方式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赶写小说《赌徒》,请了名速记员,她叫安娜·格利戈里耶夫娜,一个年仅20岁,性情异常善良和聪明活泼的少女。

书稿《赌徒》完成后,作家已经爱上了他的速记员,但不知道安娜是否愿意做他的妻子,便把安娜请到他的工作室,对安娜说:“我又在构思一部小说。”“是一部有趣的小说吗?”她问。“是的。只是小说的结尾部分还没有安排好,一个年轻姑娘的心理活动我把握不住,现在只有求助于你了。”他见安娜在谛听,继续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个艺术家,已经不年轻了……”

“我非常同情,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充满爱的心。他遭受不幸,依然渴望爱情,热切期望获得幸福。”安娜有些激动。陀思妥耶夫斯基接着说,“用作者的话说,主人公遇到的姑娘,温柔、聪明、善良,通达人情,算不上美人,但也相当不错。我很喜欢她。”

“但很难结合,因为两人性格、年龄悬殊。年轻的姑娘会爱上艺术家吗?这是不是心理上的失真?我请你帮忙,听听你的意见。”作家征求安娜的意见。

“怎么不可能!如果两人情投意合,她为什么不能爱艺术家?难道只有相貌和财富才值得去爱吗?只要她真正爱他,她就是幸福的人,而且永远不会后悔。”

“你真的相信,她会爱他?而且爱一辈子?”作家有些激动。

安娜怔住了,终于明白他们不仅仅是在谈文学,而且在构思一个爱情故事的序曲。

后来,作家同安娜结为伉俪,在安娜的帮助下,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清了压在身上的全部债务,并在短短的后半生写出了许多不朽之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利用暗示说服对方,向安娜求爱的妙计,历来被世人当作爱情佳话,广为传诵。巧妙的暗示,会“鬼使神差”似的引导对方按你提供的模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