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忍小事,方能立大业

能忍小事,方能立大业

能忍小事,方能立大业

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帝钦点曾国藩为湖南帮办团练大臣。当时,曾国藩正在为母亲守孝,接到圣旨,不敢怠慢,赶紧收拾行李去了长沙。

在长沙城里,驻扎的不仅有湘军,还有被称为绿营兵的清廷正规军。自从清军入关,到咸丰时期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绿营兵早已没了当年的英勇,战斗力极差。可是,清廷一向娇惯绿营兵,平日里他们不是喝酒就是吸大烟,根本就不参加正规的训练。这让曾国藩颇感为难。

他将绿营兵和湘军放在一起训练,可是平日里被惯坏了的绿营兵,让他们在烈日里训练,简直像要了他们的命一样。为此,曾国藩特意让湘军将领塔齐布做总指挥,负责两支军队的训练。这样的安排引发了绿营兵将领的不满,在他们的教唆之下,绿营兵更加憎恨曾国藩和塔齐布。

平日里,因为湘军的军饷比绿营兵的高出三倍,所以绿营兵总是喜欢找湘军的麻烦,军营里也常常发生两军的械斗事件。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每一次曾国藩都会对参加械斗的湘军进行严惩,但是绿营兵的将领对其部将犯下的错误不闻不问。这样,绿营兵更加有恃无恐地对湘军进行挑衅。

一天,塔齐布带着几个关系比较好的湘军去吃饭,恰好遇上了几个绿营兵在街上酒后闹事。他们几个人看到了塔齐布,就冲上来一顿拳打脚踢。血气方刚的湘军看不下去了,冲上去教训了那几个绿营兵。绿营兵的战斗力不强,再加上人少,只有挨打的份,他们很快就招架不住逃跑了。

待塔齐布等人吃过饭后回到营地,突然从四面冲出100多名绿营兵,将他们团团围住。塔齐布一看大事不妙,掉头就跑。绿营兵在后面一路追到了塔齐布落脚的参将府,依然没有找到他的影子,愤怒之下,一把火烧了参将府。

绿营兵的将领眼见众怒难平,就趁机点火,说了很多曾国藩的不是,结果愤怒的士兵又冲向了曾国藩的府邸,想要杀了他。曾国藩听闻消息后,躲进了巡抚衙门,才逃过这一劫。

经过这么一闹,曾国藩心里明白,在长沙自己算是待不下去了。有人劝他上奏圣上,说绿营兵的将领不听从指挥,可是曾国藩没有那么做,他忍下了这口气,率领湘军移师衡州。在以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很快训练出了一支颇具实力的军队。

被朝廷委以重任的大臣,却屡屡受到排挤,甚至险些丢掉性命,换成一般人也许无论如何也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但是曾国藩忍了下来,他把与别人争风吃醋、钩心斗角的精力都用在了团练上,终于以一支相对强大的正规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曾国藩认为,不仅要“跳得了龙门”,享受生命的辉煌,还要能够“钻得了狗洞”,忍受生活中所受的委屈。其实不仅是曾国藩,凡是有大志向的人,都能忍受命运的不公,不会一味地跟别人逞强斗狠,而是从大局出发,从大处着眼,宽厚待人。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他们会忍辱负重,以曲求伸,等待时机,寻找获胜的机会。其实,现在的低头只是为了以后把头抬得更高。只有把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才是最强劲有力的。

西汉初年,随着刘邦“龙驭上宾”,吕后当政,独揽朝廷大权,并要强夺刘氏家族的皇位,危及刘氏江山。右丞相陈平对于吕后之乱忧心忡忡,可是又无能为力,又怕殃及自身,便长时间深居简出。

有一天,陈平的知交好友陆贾前来拜访陈平,看到陈平忧愁的面容,陆贾说:“你现在官拜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算是富贵到顶了,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你忧虑的事情,恐怕就是担心吕后和少主吧?”陈平说:“正是,不知阁下有何良策呢?”

陆贾说:“要天下安定,就看丞相的本事;要救天下于危难,就看将军的能耐。国家安危主要掌握在将相手中。我想找个机会与周勃谈谈,可他总是和我开玩笑,不理解我的苦衷。你为什么不和太尉多多交往呢?”接着,陆贾为陈平献了几条对策应付吕后。陈平按照陆贾的建议,送给周勃五百两黄金以祝寿,还送去了大量的舞姬和寿酒,周勃如此还报。这样将相深交,达成默契。

就在陈平为剿灭吕后一族努力的时候,另一位宰相王陵坚决反对吕后给几个吕姓子弟封王这件事,因为开国初年,刘邦就订立了“非刘姓不得封王”的盟约。但陈平和周勃却不置可否,于是,王陵就指责他们不据理力争,陈平却说:“据理力争,我们二人不如你;可是保卫刘氏天下,你不如我们。”果然,王陵因激怒了吕后而被迫告老还乡,而陈平等人因为暂时的忍让和妥协,幸免于难。他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最后终于一举歼灭了吕家势力,保卫了刘氏天下。

陈平的成功就在于能忍。试想,如果他也像王陵一样小处不能忍,又怎么有机会能成大事呢?

我们总是向往成功,可是那些成功人士也并非一开始就“高人一筹”、风光无限的,他们也曾有过艰难曲折的经历,但他们能够端正心态,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他们能够忍受“低微卑贱”的经历,也能够忍住暂时的屈辱,并在低微中养精蓄锐、奋发图强,然后他们才攀上成功的巅峰。所以,处于人生低潮的人,不要因为现在的生活就放弃了自己,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