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明白的旁观者,也是看客

再明白的旁观者,也是看客

上世纪初叶,中国国内形势不容乐观,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压迫劳动人民,使其生活贫困不堪,各方仁人志士极力寻求救国良方,先是有人提出效仿日本和英国立宪设置内阁,后来有人提出效仿美国三权分立,但最后这些“良方”运用到中国大地上,不但没有医好病痛,反而使症状更加严重,只有毛泽东等一批人对中国的现状了解最清楚,他提出的“三座大山”理论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之路,使无数爱过人士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毛泽东之所以能发现中国社会运行的奥秘,是因为他不是一个旁观者,他一生都非常重视调查实践。他坚信,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就对西汉司马迁长期不畏劳苦外出游历,实地调查考察史迹的精神和做法十分赞赏。他在《讲堂录》中写道:“司马迁登会稽,览潇湘,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游者岂徒观览山水而已哉!”。

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以游学方式步行调查。从长沙出发,他们不带一个铜板,经宁乡、安化、益阳、沅江,历时一个多月再回到长沙。他们沿途深入民众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农民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以及各地风土人情。实现了“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的初衷。

1927年3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满怀激情,深入湖南农村,实地考察了湘乡等5个县的农民运动情况,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

以往的革命者,对中国的现状痛心疾首,开了各种良方,视乎很明白症结所在,但他们终究是个旁观者,一个看客。只有毛泽东本人是个实践者,一个由实践指导的理论家。

综观我们周围,大多熟人总是信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古训。那么当局者真的迷吗?又是什么原因使当局者迷?当局者又迷在什么地方?旁观者就那么清楚吗?这一切都很值得推敲。我们总是用一句“当局者迷”来说当事人的无能,此时旁观者一句“惊醒梦中人”的话立刻让我们将明白事理的天平摆向旁观者一边。其实再“迷”的当局者也比旁观者看得透彻。

当事人身在其中,所有事情都是“活生生的体验”,这些事旁观者是很难领会的。正因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对一件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当局者的无奈和旁观者的猜测。这种猜测十有八九是错误的,因为那是脱离实际情况的猜测,少有客观的标准。所以,只用自己实践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旁观者永远只是个看客,无论我们为成功做了多少准备,思考了多少过错,如果我们不实践,不行动,一切都是白搭。我们“临渊羡鱼”后,一定记得“退而结网”,千万不要患上只准备不行动的“分析瘫痪症”,我们可能花了大量时间准备旅行,结果却根本没上路。其实,我们应该做的,是仔细研究达成愿望的最好办法,并分析自身处境、长处,个人所必须面对的挑战所可能遭遇的障碍以及实现梦想所需的全部条件等等。

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了比较愚蠢的事时,总是免不了嘲笑别人。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换作我们自己,又会怎样做?或许,我们的做法无异于这位被我们嘲笑的人,甚至还不如他。

如此说来,很多时候旁观者只是在扮演“事后诸葛”,当一件事情实实在在地摆在自己的面前时能处理好的人不是很多,因为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要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还有些事情在当事人的角度和认知水平是看不到的,有些因素即便能看到,但由于他“现有的能力”有限也是做不到的,这些事情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更是无法体察的。

尤其当事人身在其中,所有事情都是“活生生的体验”,这些事旁观者是很难领会的。正因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对一件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当局者的无奈和旁观者的猜测。这种猜测十有八九是错误的,因为那是脱离实际情况的猜测,少有客观的标准。

如果把人分为两类,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分:一种人旁观事情发生,另一种人促使事情发生。这个世界上,观众太多,而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演员,更多实际参与、推动、实行、贡献和开创的人。莫耶士就读于北德州州立大学时,硬着头皮写信给总统候选人詹森,自愿加入助选团,为詹森争取德州选票。莫耶士勇敢跨出这么一步,使他成为公众人物。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了美国总统的新闻秘书,然后当上某电视新闻网的评论员,有机会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广播人。

莫耶士多年来始终拥有展现才华的机会,这一切皆起始于一封自我推荐信,即他主动跨出的第一步。假如我们对某项工作已有所准备,就该去做。也许本来有其他人可以做得比较好,但在我们率先行动之前,他们或许连尝试的念头都未曾有过。由于要付诸行动,我们的准备也会更加周全,能力也获得增强,最后我们会变成最称职的人。一旦我们拟妥工作计划,就要展开行动,落实计划。

这样一来,我们就是真真正正的实践者,而不是只看不做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