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波逐流,不落入从众心理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很多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让它们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于是松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七天七夜后,松毛虫在饥饿和劳累中尽数死去。这就是自然界中的“从众效应”——后面的永远跟随前面的,不会脱离队伍。
从众心理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理现象,是指个人常常会受到外界群体的影响,而不能保持独立性,使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都因为符合公众舆论而出现扭曲。很少人能够不“被从众”,但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是不可取的。
有学者曾经进行过从众心理的测试,结果表明,人群中只有25%~30%的人能够保持其独立性,大多数的人都会“随大流”。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场面,就算一个人面对一个空无一字的布告栏发愣,也会引发不少人的随从,然后引来更多人的猜测和围观,外围的人群甚至会因为人们的围观而挤进去看得津津有味,虽然不知道看些什么。如果你认为这只是极端现象的话,那么你有没有遇到过以下情况?
当销售员介绍“这款上衣是走得最快的,都上过两次货了”时,你会马上掏钱包买上一件;即使是一件很不重要的小事,也会因为网友的“炒作”而变得非常轰动;利用广告先将自己的商品“炒热”然后再上市;媒体常常大肆“渲染”某种情绪或者某个事件,以至于众人“盲从”、群情激愤。这种不加思考、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盲从现象,就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
产生从众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在群体中,如果有人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就很容易遭到众人的孤立;另一方面,人们会因为与别人的意见、态度不同而对自己产生怀疑,或者没有安全感。从众心理源于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或者一种追求安全的心态。但是跟随众人就一定“安全”吗?并不如此,起码死亡的松毛虫告诉我们,盲从导致的很可能是集体的毁灭。
再者,“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些少数人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往往最终成为“真理预言者”,成为众人的“权威”。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用心去思考,坚持自己的意见往往有着非凡的意义,尤其对于“成大业者”来说更是如此,首先要忍受孤独和内心的煎熬才可能最终获得认同。
盲从往往导致失败或者陷入陷阱。物理学家富尔顿就曾经因为“盲从”失去了争取荣誉的可能。富尔顿曾经在研究工作中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比传统理论计算出的数据高出500多倍。这个差距实在太大了,富尔顿不敢公布出去,他怕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但不久之后,另一位年轻科学家也在实验中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数据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结果后,很快在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富尔顿后悔莫及,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恐惧”和“盲从”,绝不会失去本应属于自己的荣誉。
心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