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者与获取者

付出者与获取者

戴维·斯隆·威尔逊的《利他之心》是我非常喜爱的一本书。他在书中用大量的研究阐述了付出者在群体中更容易胜出,不仅是人类,也包括其他物种。

社交活动其实是信息和价值传递的组织行为。狮子用彼此舔舐毛发表达社交意愿,这样它们就能在捕猎活动中更密切地配合,捕获更多的猎物,从而让群体中的更多成员得以生存。猴子帮助对方抓走身上的虱子来止痒,在遇到天敌时,它们就能通过彼此的叫声及时躲藏。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的高级代表,社交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础活动和必然需求。当然,人类在社交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最主要的两种角色是获取者和付出者。

获取者,他们相信自己的利益永远在他人利益之上。他们相信世界是竞技场,弱肉强食,你死我活。他们通常这么想:“如果我不先照顾自己,就没人会顾及我的利益。”

付出者刚好相反,他们以他人为中心,关注他人能从自己这里得到什么。只要别人的收益超过自己所付出的成本,他们就很乐意帮忙,有时甚至不计成本、不计回报。当然,选择做付出者不需要超常的牺牲,只需要关注他人利益。根据耶鲁大学的研究,大多数人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像一个付出者,比如在婚姻和友谊中。

利他之心,就是付出者的心理依据。

虽然自私能让个人获益,但是利他可以让整个族群获益。族群中的利他者越多,这个族群的整体生存和繁衍能力也就越强,其中的利他者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繁衍,于是利他品质得以传承。可见,比起自私的获取者得到的小小利益,利他的付出者为整个群体带来的利益更大。

美国宾厄姆顿市为当地的“问题高中生”制定了一个教育项目。这个教育项目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每个群体的付出都能得到公平且合理的回报,不被内部掠夺或者受到外界干扰,而制定了一套规则。同时,还给“问题高中生”提供了一个高度利他性的社会环境。这都是这些孩子以前没有经历过的。结果发现,在有效限制了内部掠夺和外界干扰之后,这些学生的成绩都提高了不少。不仅如此,随着环境中的利他性变高,学生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感受到竞争,他们比以前更愿意帮助别人,为集体做贡献了。由此可见,人类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当环境中的利他性更高的时候,人类也会变得更具利他性。

其实还有一种人——互利者。他们处于付出者和获得者之间。他们追求付出和收获的平衡。他们的处事原则是公平:帮助别人的同时寻求回报,以此保护自己。他们信奉等价交换,其人际关系充斥着公平交易。

IBM公司在20世纪末将商业模式转型为商业服务后,定义了“成就客户”的企业价值观。通过为客户着想,为客户的成就而努力,IBM公司获得了空前的成就。其实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这个道理也非常适用:如果你能常有一颗利他之心,乐意成就他人,那么他们也会非常乐于成就你,希望你成功。

如果每个人都希望你成功,那你距离成功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