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是一座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是一壶洗涤灵魂的净水。与人为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它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
提到阿姆斯特朗,大家都知道,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但提到奥尔德林,却少人知晓了。奥尔德林是当时随同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人。
当两位英雄返回地球后,人们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庆功会。庆功会上,有一位记者向奥尔德林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作为阿姆斯特朗的同行者,他成为登上月球第一人,你是否有点遗憾?”在众人有点尴尬的注视下,奥尔德林风趣地回答道:“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舱的!我是从别的星球上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欢愉的笑声中,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
奥尔德林用与人为善的善念化解了人们的不平和尴尬,同时也真诚地分享了朋友的快乐。虽然知道他的人很少,但他同样让人敬佩。
老子说得好,“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与人为善,就像水一样能溶解万事万物,化解人间恩仇,跟水一样精深博大。如此,人们的行动才有了指南,人生杠杆才有了支点,才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不识秉性,不批评
批评能化友为敌
随意地批评是危险的导火线,一种能使自尊“火药库”爆炸的导火线,这种爆炸有时会置人于死地。
卡耐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要造成一种历经数十年、直到死亡才能消失的反感,只要轻轻吐出一句恶毒的评语就得了——不论你多么肯定自己那样做是理所当然。”如果你对卡耐基足够了解,那么你会知道,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深深地被别人伤害过。
那时候,卡耐基还是个小伙子,他十分热衷写一些小文章。一天,他打算写一篇有关作家们的文章到杂志上发表。于是,就给当时红得发紫的文坛名人里察哈丁·戴维斯写了一封信,请教写作的技巧。
当他字斟句酌地写好了信之后,忽然想起几星期前他曾收到的一封来信,信末写着:“信系口述,由秘书记录,本人没有重读。”他读后觉得写那封信的人一定很了不起、很忙碌、很重要。虽然卡耐基一点也不忙碌,但为了向戴维斯表现一番,以引起戴维斯的重视,便又拿起笔,在信末加了这样一句话:“信系口述,由秘书记录,本人没有重读。”
在焦急的等待中,卡耐基终于等到了一封信。谁知一看,竟然是戴维斯退还给他的信。戴维斯在信的末尾草草地写下这样一句话:“你的态度真是太不端正了!”
据卡耐基回忆,当他在10年之后得知里察哈丁·戴维斯的死讯时,他的心中仍然想着戴维斯那次对他的伤害。
也许卡耐基做错了,应当受到这样的惩罚。但是,不了解情况就出言伤人,使一位对他崇拜的学生再也不敢给他写信请教问题了,人性使然,卡耐基也怀恨在心;他恨得很厉害,甚至恨到了10年以后。当他得到戴维斯的死讯时,他的心中还坚持着怀恨的心理,并且羞于承认这是戴维斯给他的最大伤害。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女作家三毛曾经说过:“批评别人,除非识人知性,不然,不如不说。”批评,即使是善意的,也往往成为危险的导火线,一旦引爆,毁灭了别人,也毁灭了你自己。
从前,一位樵夫无意中救了一只小熊,熊妈妈对他感激不尽,要设宴款待他。在熊妈妈的热情邀请下,樵夫来到小熊家,享受了熊妈妈准备的丰盛晚餐。第二天早晨,樵夫对熊妈妈说:“对于你的款待,我十分满意,但我不满意的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熊妈妈听了,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吧。”樵夫照她的话做了。
几年后,樵夫又遇到了熊妈妈,问她头上的伤好了没有。熊妈妈说:“伤口痛了一阵子,不过最终还是愈合了。伤口一愈合,我就忘了这个伤了。不过,那次您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语言伤害超过肉体伤害,因为它刺伤的是心,是灵魂。有人图一时口舌之快,有意无意地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把深厚的友情葬送,更何况是让人坐立不安的批评呢?
批评的技巧
把批评改为建议
如果你一忍再忍,忍了又忍,实在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还是想开口批评人,那么只有用最后一招——学会“批评”的技巧。当面指责别人,往往会引来对方顽强的反抗;而巧妙委婉地提醒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山腰上,住着一位老人。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谁也说不清他有多少岁。当地的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他,不管谁遇到大事小情,都愿意来找他,向他倾诉,请他提些忠告,但是老人总是笑呵呵地对来人说:“我能提些什么忠告呢?”
一天,又有一位年轻人来求他提忠告。老人仍然婉言谢绝,但年轻人苦缠不放。老人无奈,便从屋里拿出两块窄窄的木条,一撮螺钉,一撮直钉,一个榔头,一把钳子,一个改锥。老人不顾在一旁看得莫名其妙的年轻人,只是拿起锤子往木条上钉直钉,但是木条很硬,他费了很大劲也钉不进去,倒是把钉子砸弯了,只好再换一根直钉。不一会儿工夫,好几根直钉都被他砸弯了。最后,他又用钳子夹住直钉,用榔头使劲砸,钉子总算歪歪扭扭地往木条里钻了。眼看要钉进去了,但随着一声脆响,那根木条也裂成了两半。老人又拿起螺钉、改锥和锤子,把螺钉往木板上轻轻一砸,然后拿起改锥拧了起来,没费多大力气,螺钉就完完整整地钻进木条里去了。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问老人是什么意思,老人指着两块木板笑了笑,说:“人们常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其实我觉得那是笨人的笨办法。我要告诉你的是,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刚才你也看到了,用榔头那么狠劲地砸直钉,最终却没有成功。所以说,硬碰硬是没有好处的。最终只能是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我活了这么大年纪,只有一条经验,那就是绝对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当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的时候,我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所有的批评都是具有攻击性的,要改变一个人的错误而不伤感情,不引起憎恨,最重要的是间接地提醒他人注意他自己的错误。
把直接改为间接
不要惩罚人,我们要理解犯错误的人,我们要研究为什么他们会那样做。这样比批评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这样能产生同情、容忍和仁慈。
厂长张德在厂子里的威望很高,工人们都十分尊敬他。一天中午,张厂长外出,路过生产车间时,正好看到几个工人在车间抽烟。要知道,厂子里明令禁止在车间抽烟。而且,几个工人抽烟的地方,正好挂着大大的“禁止吸烟”告示牌。
工人们见厂长过来,吓得赶紧把烟掐了。张厂长虽然很生气,但他没有像其他的领导那样,对工人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只见他朝那些人走过去,掏出自己的烟,每人发了一支。工人们哆哆嗦嗦地接过烟,只听他说道:“诸位,我也是个烟民,我并不反对大伙儿抽烟,但是水火无情啊!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烟,那我将感激不尽。”工人们听了,一个个灰溜溜地到外面去抽烟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在车间里抽烟了。
对那些会对直接的批评非常愤怒的人,间接地让他们去面对自己的错误,将批评变为幽默,变为善意的提醒,往往会有非常神奇的效果。
如何做到与人为善
1.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真诚是与人交往的最低要求。
2.多为别人着想。多关心别人,别人也会把同样的温暖带给你。
3.不要老是麻烦别人。想一想人家这次帮不了你可能有他的苦衷,不要什么事都往坏处去想。
4.多做力所能及帮助别人的事。如在公交车上给别人让座,拾到东西找到失主。
5.对别人无所求。不要老是想着从别人那里索取什么,只要把自己的东西管理好就可以了。
与人为善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是一座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是一壶洗涤灵魂的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