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头脑中的“蓝海”
曾经有一个开锁专家,技术精湛、手艺高超,声称没有他打不开的锁。于是镇上的人想捉弄一下这位专家,将他关在一个沉入水底的笼子里,并上了一把锁,请这位开锁专家表演“水中逃生”。
专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尽了所有的开锁方法,也没能将锁打开。为了不出生命危险,专家不得不认输,才得以将头探出水面换一换气。
看了专家表演的人无不哈哈大笑,原来,那把锁根本就没有锁死,只需轻轻一拉便可以打开了。
有些人读了这个故事只会淡然一笑,而我们希望你能够读出故事背后的深意。
为什么开锁专家没能打开这把未锁死的锁呢?因为他的头脑里已经存在着一把更为顽固的锁,使得他不懂得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在工作中也常常陷入思维的枷锁中,就像一条小鱼,在小池塘里生活久了,视线会变得狭窄,纵使广阔的海洋就在不远处,也看不到那片碧蓝。我们需要打开思维的枷锁,就像小鱼要突破池塘的界限一样,游向海洋。
下面故事中B公司的销售员,就是一位不被固定思维方式所限,勇于开拓“蓝海”业务的优秀员工。
A公司和B公司都是生产鞋的企业,为了开发更多的市场,两个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很多销售人员。这些销售人员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地搜集人们对鞋的各种需求信息,并不断地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公司。
有一天,A公司听说在赤道附近有一个海岛,岛上住着许多居民。A公司想在那里开拓市场,于是派销售人员到岛上了解情况。很快,B公司也听说了这件事情,他们唯恐A公司独占市场,也在第一时间把销售人员派到了岛上。
两位销售人员几乎同时登上海岛,他们发现海岛相当闭塞,岛上的人与岛外没有来往,他们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他们还发现岛上的人衣着简朴,几乎全是赤脚,只有那些在礁石上采拾海蛎子的人为了避免礁石硌脚,才在脚上绑上海草。
两位销售人员一登上海岛,立即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他们注视着陌生的客人,议论纷纷。最让岛上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客人脚上穿的鞋子,岛上人不知道鞋子为何物,便把它叫做“脚套”。他们从心里感到纳闷:把“脚套”套在脚上,不难受吗?
A公司的销售人员看到这种状况,心里凉了半截,他想:这里的人没有穿鞋的习惯,怎么可能开辟出鞋的市场?向不穿鞋的人销售鞋,不等于向盲人销售画册、向聋子销售收音机吗?他二话没说,立即乘船离开海岛,返回了公司。他在写给公司的报告上说:“那里没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开辟出鞋的市场。”
与A公司的销售人员相反,B公司的销售人员看到这种状况时心花怒放,他觉得这里是极好的市场,因为没有人穿鞋,所以鞋的销售潜力一定很大。他留在岛上,与岛上人交上了朋友。
B公司的销售人员在岛上住了很多天,他挨家挨户做宣传,告诉岛上人穿鞋的好处,并亲自示范,努力改变岛上人赤脚的习惯。同时,他还把带去的样品送给了部分居民。这些居民穿上鞋后感到松软舒适,走在路上再也不用担心扎脚了。这些首次穿上了鞋的人也向同伴们宣传穿鞋的好处。
这位有心的销售人员还了解到,岛上人由于从来不穿鞋的缘故,与穿鞋人的脚型有一些区别,他还了解了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然后向公司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公司根据报告提供的信息,制作了一大批适合岛上人穿的鞋,这些鞋很快便销售一空。不久,公司又制作了第二批、第三批……B公司终于在岛上开辟了皮鞋市场,狠狠赚了一笔。
同样面对赤脚的岛民,A公司的销售人员认为没有市场,B公司的销售人员认为有大市场,两种不同的观点表明了两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简单地看问题,的确会得出第一种结论。但我们赞赏B公司的销售人员,他有着“蓝海”的眼光和思维,能从“不穿鞋”的现实中看到潜在市场,并坚信“不穿鞋”也可以转化为“爱穿鞋”。
开辟头脑中的“蓝海”,首先应该破除思维定势对自己的限制,为自己的头脑打开一条无障碍通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机会看到市场的“蓝海”,才能纵横驰骋于“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