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孝,以父母为核心,以父母舒适为原则
什么样的孝才能上升为德?就是真孝。真心,一心一意尽孝,别的想法没有。尽孝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不是为了父母的财产,也不是为了孝子的名声,更不是怕被别人笑话。当年王凤仪老先生讲,无论自己受多大的苦,也要尽孝。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尽孝基本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要受多大的苦。家庭贫困还能够拿真心对待老人的,就是真孝;对父母付出的比对儿女付出的还多,就是真孝。想一想,我为孩子付出得多,还是我为老人付出得多?我每想一次都很惭愧,不再觉得自己做得够好了,不再有那种傲慢了。时常想想我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心很快就能柔软下来。
假孝就是表面虚荣、内心虚假,心里盘算的是,自己如果对老人不好,会被别人笑话。为了自己的面子才去尽孝,尽孝全凭一张嘴。唯有发自内心的孝,从感恩心出发,才能够真正愉悦自己的心灵,滋养自己的人生。如果只是当面摆摆样子,收获不到内心的安宁与喜悦,不是别的原因,是自己欺骗不了自己。感恩的心发不出来,为父母做事体会不到快乐,都是还没有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你需要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然障碍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不要用自己认为孝的方式去尽孝,以父母舒适为原则,同时还要有实际的行动。有一次朋友问我老爷子和老太太怎么样啊?”我说唉,在老家呢,一年多了也不回来。我爸给人家打扫卫生,一个月挣600块钱;我妈给人做饭,一个月1000多块。怎么劝也不回来。”朋友很有智慧,她说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挺好,讲的是有个人在公司上班,同事指责他不孝顺,说他收入这么高,都舍不得给他妈花,他妈还要在路上捡破烂。有一次同事跟他一起回家,发现他在路上见瓶子就捡,回家特兴奋地说,妈,我今天帮你捡了多少个瓶子。同事发现老妈妈特高兴地接过了瓶子,才醒悟这个人最孝顺,因为捡瓶子是妈妈最高兴的事,人家像捡到宝一样兴奋。这个人不觉得妈妈捡破烂是丢人的事,他对妈妈这样的行为尊重、支持、赞叹。在他心中,自己的工作和妈妈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所以不会为了自己的面子、别人的看法而去劝妈妈。妈妈不是被强制去捡破烂,是她自己愿意去,并以此为乐,这才是关键。
尽孝要从家庭的实际出发,不能说这样做就是孝,那样做就是不孝,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有的父母喜欢热闹,有的喜欢清静,所以没有固定的标准。我妈妈就经常跟我说:“你能不能不回来吃饭啊?”我说我们常回来吃饭有什么不好啊?”她说:“年轻的时候得想你姥爷姥姥爱吃啥,你们回来我得想女婿爱吃啥,去你弟弟家得想儿媳妇爱吃啥,外孙孙女爱吃啥,好不容易没什么事了,轮到我们想吃啥吃啥了,你多给我们点儿自由,少回来添乱吧。”当时我家离父母家很近,有时候先生说咱去他姥姥家蹭饭吧。”我说:“别别别,他们家饭不好吃,咱们吃了再回去。”
每个人想要的生活方式不同,希望得到关爱的方式也不同,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比如前些年我要下厨房,我妈的脸就拉得很长。为什么?她觉得我事业上挺强,很忙,再做家务,她心里有些不平。所以我在家基本都不做家务。不得不承认,父母的爱也有自私的成分,很多妈妈觉得女儿是公主,要沦为别人的奴仆她就不高兴。就跟先生讲:“咱妈来时能不能不让我做饭啊?”后来我发现我妈对我先生进厨房也不高兴,“一个大男人进什么厨房啊?”我说:“那我们家的饭谁做?”她说你不会请个保姆啊?”我先生说也是,后来就请人来帮忙做饭。但最近几年,我妈的看法又变了,她常说:“你也该学做饭了,不然将来娶了儿媳妇,总不能让她给你做吧。”有一天我就说妈,你今天中午就教我做饭。”结果她很认真地教了我半天。老人之所以变,是因为她在为你各个阶段考虑。
你还可能发现,很多事,并不是自己认为的样子。曾经我在家从来不洗碗,因为我觉得弟弟爱洗碗,我就想,人家就这一点长处,别不让人发挥。因为我觉得爸爸对我的认可多些,对弟弟的认可少些,总说女儿随他的地方多。我妈就不爱听,她就夸弟弟爱洗碗。结果后来才发觉我错了。有一次我妈手受伤了,我洗碗时听见父母在里屋小声嘀咕今儿不错,会给洗碗了。”我才发觉以前那么想,是我的傲慢。原来是爸妈不好意思直接说我,夸弟弟是启发我多干些家务罢了。所以,好多时候我们生活在自以为是之中,好多认识可能只是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