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帮助孩子明确学习动机,他才能更专注
任何人做事都有动机,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只有找到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才会为之付诸于行动,才有学习的动力,也才能更专注。缺乏学习动机的孩子,一般都有以下表现:讨厌学习,上课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质按量地完成作业,学习活动、学习时间少,学习不努力。总是为自己的学习寻找借口,拖延时间,用其他活动来取代学习活动,占用学习时间。
那么,造成孩子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是什么呢?
影响孩子学习动机的,是很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包括其自身需求,家庭因素,学校的教育模式等。比如,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飞黄腾达,为自己争面子,而这一“自私”的心理,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这样的心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父母的面子。另外,中国的学校都以升学率为教学目标,这种单一化的教育目的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社会上的一些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日记:
“从小就是妈妈管我学习,爸爸在外面挣钱。每次我除了做完老师布置的习题,还要妈妈布置的额外任务。记得有一次妈妈对我说做完20道题就可以出去玩儿,然后她就去做饭了,为了投机取巧,我把前后几道应用题做完就说自己做完了,我想,妈妈是不会发现的,然后我就粗去玩了。天黑的时候我才依依不舍的回家。
“一到家,我就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只见妈妈沉着脸叫我进屋,问我:‘题都做完了吗?’我心虚地说:‘做完了。’妈妈生气了,问:‘真的吗?’我不敢说话,闷闷地站着。妈妈更生气了,说:‘你为什么要撒谎?你以为你学习是为了谁?’我还是不说话。只见妈妈一下子冲到桌子面前,呼拉一下把我桌子上的笔、本子和书全都扫到地上,然后气呼呼地转身走了。
“我吓坏了,妈妈尽管对我比较严厉,但是从来没有发过这么大的火,就算是她打了我,我也没有这么害怕过,因为每次妈妈打完我还是要最后一个过来哄哄我的。我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不敢动也不敢说话,心想:要是以后妈妈再也不管我学习了可怎么办?屋子里渐渐暗下来,妈妈没有来,也没有别人来叫我去吃饭。
“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收拾好散落一地的书、本子和笔,鼓足勇气走到妈妈面前,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我不该骗您,以后我不这样了。’妈妈当然马上就原谅了我。
“虽然那次妈妈没有打我,但是真的把我吓坏了,而且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骗过妈妈。但是,学习究竟是为了谁呢?”
看完这个故事,生活中的父母是否有共鸣,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
学习动机是孩子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明确认识到学习目的中社会性意义的内容,孩子的学习才会有持久的动力。
一些家长爱用“将来没饭吃”“不读书一辈子干苦力”等话数落孩子,既没有给孩子讲道理,又没有直接激发孩子的具体实例,往往不起任何作用。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的目标,使其找到学习的动力呢?
1.告诉孩子学习是为了自己
不少孩子不明白自己为谁读书,为谁学习,更多的则认为是为父母学习,为了给父母争面子,而这种学习态度直接导致了这些他们对待学习和生活冷漠,没有热情,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没有意义的,整个精神状态看起来都无精打采,对什么都不在乎。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读书是为了自己,知识改变命运,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了让自己未来的人生路走得更平坦。只有鼓励孩子思考自己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考虑清楚这个问题,他才能找到学习的真正动力!
2.阐述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性
孩子年幼的时候,可能不懂为什么父母要我好好读书,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应有意识地向孩子阐述自己的经验,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在这样一个竞争十分积累的社会中,没有知识,就等于没有生存的本领,每个人都在用知识、为了自己的未来打拼。寒窗苦读的过程的确很辛苦,但这是任何人立于世的必经过程。
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即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压力,也能找到适当的方式发泄一下。
总之,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认识到他们读书到底是为了谁,让他们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所有的父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为了孩子,应该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而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培养自己,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今的社会,竟争这么激烈,不学会一技之长来充实自己,又怎么能具有竞争力呢?而当孩子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后,自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并集中注意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