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公开的秘密——全球银行业的诈骗阴谋》

多家国际大银行陷入LIBOR丑闻,这些银行与美国监管当局达成的和解便高达400亿美元,还不算要向其他国家监管机构支付的金额。巴克莱银行的首席执行官鲍博·戴蒙因此而辞职。有关LIBOR的最新消息是,2015年6月底德国检察官调查德意志银行员工在LIBOR操纵案中的个人责任,有可能对其进行刑事起诉。《公开的秘密》(Open Secret)是揭开LIBOR面纱的新书。该书的副标题就是“全球银行业的诈骗阴谋”(Global Banking Conspiracy that Swindled Investors out of Billions)。

《公开的秘密——全球银行业的诈骗阴谋》英文原版封面

LIBOR是英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的缩写,文意为“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是英国欧洲美元市场上的英国同业交易美元存款的利率,为美元、英镑和日元等货币定下参考汇率。LIBOR每日波动确定,短期贷款可以通过调期借力LIBOR。此外,学界的观点是,借款超过100万美元,采用LIBOR已成为常态。美国次级债中的近一半产品也以LIBOR为参考利率。约有360万亿美元的资金的回报取决于LIBOR。欧美国家很多人都受LIBOR的影响,住房抵押贷款以及学生贷款都受LIBOR的影响。

凡事涉及金融就有神秘感,LIBOR也是如此。其实,LIBOR的生成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每日上午,最多不超过20家的大银行报出自己的拟用汇率。在一间小屋内,路透社的两位年轻人整理所收到的信息。去掉25%的最高利率和25%的最低利率,取其中间报价,形成当日的LIBOR,用于隔夜拆借或12个月拆借的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时,信誉好的客户借款的利率是LIBOR再加0.5%,如果是风险较大的次贷贷款,则是LIBOR再加六个百分点。

LIBOR名义上归英国银行家协会(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领导。1969年,设在伦敦的汉诺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Manufactures Hanover Limited)为伊朗国王巴列维提供了8000万美元的贷款,伦敦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跨境交易国际中心开始崛起。1984年,英国银行业协会开始推出LIBOR。2008年之前,LIBOR一直运行尚可。但在2008年1—4月,有人发现各大银行所报的LIBOR利率偏低,至少低了0.2%—0.3%个基准点。0.3%个基准点表面上不高,但各种业务中换算起来达数十亿美元。事后发现,早在2004年、2005年,大多是交易员为自己牟利而操纵伦敦。

LIBOR受到操纵不仅英国银行协会有责任,英国央行也难辞其咎。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一再告诫英国央行行长,必须加强对LIBOR的监管。英国央行置若罔闻,对银行放任自流,甚至推波助澜。2008年10月,英国银行的第二把手保罗·塔克(Paul Tucker)授意巴克莱银行报低利率。事后塔克矢口否认有此暗示。但《公开秘密》一书中有份备忘录,出自巴克莱银行首席执行官鲍勃·戴蒙之笔,记录了戴蒙与塔克的电话交谈,也记录了塔克的意思。戴蒙与塔克表面上称兄道弟,但背后都防对方如防贼,相互算计,相互提防。这份备忘录也说明,戴蒙当时就知道,LIBOR是一颗定时炸弹,否则不会留下这份备忘录。

严格说,LIBOR由英国银行协会负责,不受任何政府机构负责监管。当然,即便有政府监管,恐怕也难以防止各种欺诈行为。美国证券发行由证交会监管,但并没有能够阻止各种违反行为,最后还酿成金融危机。同样,英国央行正式过问LIBOR后,也还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2015年7月,英国央行召集银行界和监管机构人员开会,共商改革LIBOR大计,但各方莫衷一是,不了了之。有与会者提议,让更多的银行参加报利率,但遇到阻力。再则,并不是所有银行都愿意参加利率报送的,如果没有操纵的好处,对银行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有人提议,不妨推陈出新,以其他安排取代LIBOR,但又想不出有何替代办法。

在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仍然有它特殊的重要性,互联网新闻无法代替,纸质学术文章也无法取代。据《公开的秘密》一书介绍,先是有一篇学术论文质疑LIBOR,因为各大银行所报利率过于接近,而且各大银行的风险水准也过于接近。但文章反响并不大,《华尔街日报》发过一篇文章之后,各方便闻风而动,连各大银行所报利率也开始上调。

《公开的秘密》一书的作者埃琳·阿维朗德(Erin Arvedlund)也是纸质媒体出身,先后在《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担任过记者。《纽约时报》是倾向民主党的报纸,而《华尔街日报》则代表华尔街的声音,但阿维朗德却可以两面乱跑,一方面说明两家报纸似乎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另一方面也说明阿维朗德本事何等了得,可以在老虎与狮子之间周旋。阿维朗德还写过《好到不能相信》(Too Good to Believe),揭露了麦道夫庞氏骗局幕后的故事,也是一部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