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的雪域诗圣

《第六篇 网络中的雪域诗圣》


eba6e7c5a219ff6d88546915ffda0c6d.jpg
古老的转经筒(供图秋天)

仓央嘉措一跃成为『网红』级别诗人,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一个来自雪域高原的六世达赖喇嘛,行走在宫殿深处,却被千里之外的青春男女疯狂惦记,迅速传播,短短的几年之内,他的诗歌以病毒式的传播与感染力,一下子占据了各种朋友圈与封面头条。

若不是因为仓央嘉措,也许许多人根本无从关注在遥远的藏地,一个达赖喇嘛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对他的故事津津乐道,更多的从他的诗歌里挖掘出爱情的味道。一个喇嘛的爱情?在一个远离世俗的修行地,竟然会有爱情的萌芽?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们对仓央嘉措产生前所未有的好奇,他毫无疑问是独特而另类的。

在无孔不入的网络时代,仓央嘉措既是他自己,又是一个人们想象出来的多情郎。他的形象如此丰富,以至于不断有书籍或作品试图去还原或描述他,他却越来越模糊,拥有迥然相异的面容呈现在世人面前。有时候,他是为爱不顾一切,破除禁锢的情郎与浪子;有时候,他是悲情剧的男主角,他既不能娶自己最爱的姑娘,也不能拥有实际的权势,只能郁郁而终;有时候,他是渴望外面世界的简单人,有一心向往自由的心,最终隐居青海一隅,放弃达赖喇嘛的身份,成为一名普通又自由的牧民。

但哪个才是真实的他?在网络世界里,真实性有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仓央嘉措,就这样逐渐成为了青年男女们在网络的天空下对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美好象征,如同一个符号,标签已经悉数贴好。即使学术界对仓央嘉措的出身、历史和诗歌仍存在诸多争议,但这并不能阻挡年轻人们对仓央嘉措一如既往的热爱。人们朗诵着他的诗歌,互相以他的诗歌传情,在朋友圈表达心情。哪怕已经被证明的《见与不见》是来自广州诗人扎西拉姆·多多的原创,但多数人依然用手投票,把这首诗安在了仓央嘉措的头上,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喜欢仓央嘉措的粉丝,已经不在乎其真实性,在网络上,真实往往没有这么重要,重要的是,仓央嘉措就是他们心仪的“白马王子”。

情诗王子仓央嘉措的诗歌之美

1683年仓央嘉措出生于门隅的一个宁玛派持咒喇嘛家庭,1685年被确定为转世灵童,15岁登上六世达赖喇嘛的法座。20岁的时候,他抵达了拉萨,入住到宫殿之中。宫殿生活怎么能约束得了一个热爱自由的青年呢?

如今,在拉萨的布达拉宫里,还珍藏着仓央嘉措诗歌的木刻版本,足以证明,仓央嘉措确实创作了不少诗歌。

仓央嘉措的诗经汉译编成诗集。因为无法确定译本的来源,译本多样而丰富,所以即使不是仓央嘉措真正之作,也以仓央嘉措的名义得到广泛的流传。不少诗句经过译者的主观再创作,以及后人的润色加工,被人们广为流传。

究竟仓央嘉措写了多少首诗?如今尚无定论。据藏文研究的专家佟锦华先生对仓央嘉措的诗歌数目做过详细统计工作,他在《藏族文学研究》一书中曾经提到:“解放前已流传的拉萨藏式长条木刻本57首,于道泉教授1930年的藏、汉、英对照本62节66首;解放后,西藏自治区文化局本66首;青海民族出版社1980年本74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本124首;还有一本440多首的藏文手抄本,另有人说有1000多首,但没见过本子。”但一个常见的说法,仓央嘉措的原作不满100首。但流传到民间发展到数万言,这只能说明仓央嘉措的诗歌已经被喜爱的人们以标签式的方式迅速传播,人们对他的诗歌津津乐道,至于真实与否,已经不太重要。

f0e9d7350393867674646d90c48b1adf.jpg
西藏大学艺术系教授噶德,根据传说创造的仓央嘉措的情人玛吉阿米形象在藏区乃至更广泛的地方已经深入人心,此画据说是画在牦牛皮上,更显出传说的古朴与神秘气息。(供图/泽朗旺青)

每个转发或引述仓央嘉措诗歌的人,都用仓央嘉措来证明自己的深情或眷念。在流行时代赋仓央嘉措诗一首,就如同彼此之间找到了同类,也找到了默契的暗号,于是朋友之间互相点赞,在那一刻达到了一种认知,这也让仓央嘉措的诗歌得到疯狂地传播。

即使在拉萨的八廓街中心区,一家主打仓央嘉措的“网红”店,也被无数的游客以打卡式到此一游为荣。中国人自古不缺乏浪漫,但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浪漫已经被快节奏的生活挤压得所剩无几。而“王子”私会情人这种浪漫的桥段,无论过了多少年,都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似乎只要到私会地打个卡,就可以浸染到这种雪域浪漫。

而当年仓央嘉措被流浪的悲凉故事,却被人们选择性地忽略了。如同人们走进电影院里,更容易被一段无法实现求而不得的爱情打动。这意味着,仓央嘉措的情诗热,其关键之处,在于他和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也会遭遇求而不得的爱情,也有身不由己的煎熬,人们之所以朗诵、转发并传播他的诗,是因为从他的诗歌里看到了自己,形容贴切,感人至深,引发共鸣。

“雪域王子”走下神坛,在人们的口口传颂之中,具有了另一种特殊的意义。他的袈裟衣裳是他的束缚,他的身份是他的不自由,但他的诗歌却是冲破一切约束的光芒。那擅长写诗的仓央嘉措的爱情真的存在吗?

无论他的情人是否确有其人,或许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爱情与自由的符号。但他的诗歌在网络时代的影响力下却丝毫不减。

如今,仓央嘉措的诗有藏文原著,有众多汉译版本,又有口头形式流传。此外,还有英、法、日、俄、印等文字译本。诗的文体也有翻译成五言、六言、七言的古诗体,或现代自由体、散文诗不等,尽管如此,仓央嘉措的诗歌风格依然独具一格,更有强烈的雪域色彩。

浪行天涯仓央嘉措的隐者意味

若从世俗功利角度而言,从某种意义上,他似乎有些像南唐“李后主”。李煜在成为“王”期间,以《虞美人》等诗歌震惊诗坛,流传至今,诗词凄美又感人肺腑。仓央嘉措和李煜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喜欢写诗,都曾经是当地最大的“王”,都没有执着于功成名就,在后世的传说之中,都遭遇险恶而终的命运。

但仓央嘉措比李煜幸运的是,在布达拉宫之中,虽然实际掌握权力的是桑杰嘉措,但他却乐得轻松,并没有被囚禁或受到绝对的人身自由限制。因此他的诗歌里,少了一份沉重的凄凉,却多了一份自在的活泼与禅意。

在网络时代,仓央嘉措的故事被不断地篡改与推翻。一种网络版本的表述是:他被放逐到青海之后,被当地的牧民所搭救,进入当地寺庙秘密修行,终日悟道,安详离世。另一种网络版本的表述则更具备浪漫色彩:他到了青海,遇见一美丽的藏族姑娘,在美丽的青海湖畔,两人携手定终身,决定从此隐居湖畔,隐名埋姓,从此过上了普通又幸福的生活。虽然网络版如同野史根本无从考证,却反映的是热爱仓央嘉措的人们对他的满满善意和喜爱。后一个版本的故事,更像是当年的范蠡与西施,隐居西子湖畔,抛却功与名,只为爱情长相厮守,隐居山水间。

在仓央嘉措身上找到一种完美的寄托,人们用隐居来为仓央嘉措的消逝做诠释,用爱情为他增添迷人光彩。在符号意义的时代,他的选择似乎更接近完美。网络年轻一代早已厌倦了高大全式的人物,即使这种人物成就非凡。他们更喜欢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却执着于爱情或传统生活式的人物,他们遗世独立,不被金钱困扰,无须追赶财富或权力,活得纯粹。

他最终是否隐居青海已经无从考证,遇见爱情更像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在网络世界里,他的形象可以有一千零一种,人们只会选择心中最热爱的那一种。缺爱,就赐予仓央嘉措完美的爱情归属;缺精神追求,就赋予仓央嘉措高于众人的觉悟与修行;缺悠闲生活,就赋予仓央嘉措隐居的修行与自在。而最终仓央嘉措则活成了每个人心目中独特的形象。

对于仓央嘉措,也许他从未料到,有一天,他的诗歌和故事会掀起网络世界的一场狂欢,会有如此多崇拜他,喜爱他的粉丝,一遍遍诵读他的诗歌,想象着他的丰富过往与模样。但庆幸的是,因为他的诗歌,雪域的浪漫与文化在网络世界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影响深远,对于年轻人和正在老去的一代人而言,仓央嘉措都具备了独特的象征意味。

或许,隐居终老,在美丽的山水之间,携手爱人共度默然的下半生,是喜爱仓央嘉措的网络受众,对仓央嘉措最美好的祝福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