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赏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点睛之笔】

孔子学说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基础之上的,仁和礼都是为宗法服务的。孟子继承了这种思想,他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仁的实质是侍奉双亲,也就是孝。

【经典解读】

孟子主张以孝为出发点,推己及人,做到“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由爱自己所爱的人发展到爱自己所不爱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指由尊敬自己家的老人发展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由爱护自己家的孩子发展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最终实现“仁者无不爱”。这是对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全面阐述和解释。

孟子将孔子的仁和礼学说都融合到自己的“仁”学说中,使仁具有礼的内涵,成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和政治行为准则,鼓励人们必要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认为,虽然人们应该对所有人怀有仁爱之心,但这些爱不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对父亲的爱体现为孝,对孩子的爱体现为慈,对君主的爱体现为忠,对人民的爱体现为怜,如果混淆了这些不同含义的爱,就会犯错误。孟子的等级观念显然比孔子更强。

不过,孟子还认为,如果以仁为目的而违背了日常伦理也是可以理解的。魏惠王问孟子,商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不是以下犯上的弑君行为。孟子则认为,桀纣无道,天下应该让有道之人治理,所以他推崇圣人革命。《孟子·离娄上》记载,齐国辩论家淳于髡问孟子,为救溺水的嫂子而伸出援手算不算违反礼教。孟子回答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虽然当时讲究男女之妨,但是救人是人与生俱来的义务,完全可以暂时抛弃礼教的束缚,灵活变通。孟子对仁的解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虽然这种灵活性有积极的一面,但也给后世的道学家按自己的意愿随意解释儒家理论开了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