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茧自缚容易错失幸福

作茧自缚容易错失幸福

有一副拆字对联,上联为:“鸿为江边鸟”,下联是“蚕是天下虫”。顾名思义,天虫凑成蚕字。我们都知道,蚕幼年时是一种小青虫,胖胖的,整天埋头吃桑叶,慢慢身体变白,过一个月左右时间开始吐丝、作茧,再过一个月左右时间便破茧成蝶。后来人们借蚕的作茧自缚指使自己受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如蚕一般捆绑自己,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比如烦恼,本是没有的,偏偏我们自己放不下,想不开,于是烦恼便总在心头、在脑际萦绕徘徊。又如,本来不愁吃不愁穿,但是非要走上赌博的道路,输得妻离子散,最后一无所有,致使人生陷入极度的困境之中。这不也是自寻烦恼作茧自缚的表现吗?

人生短短几十年,一个人若总是自寻烦恼,作茧自缚,那是难以有所成就的;就算有所成就,其成就也是有限的。要知道,有的蚕可以破茧成蝶,但也有永远都破不了茧的蚕。如此一来,要超越自我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要做一个自我超越的人,就必须摆脱世俗的枷锁,否则很容易为名利所困。为名利所困的人是很难超越世俗的。淡泊名利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人生哲学。”

为名利所困,也是人们作茧自缚的一种表现。南先生说:“好名好利,是人心的根本病根,贤者也难免。”事实表明,名利可得,但是也难得,特别是好名好利。诚如清代人吴梅村说的:“饱食终何用,难全不朽名。”

南先生认为,成名与不成名,实在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关于这一点,南先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据说,晋朝刘勰是在和尚庙里长大的。当年他想成名,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去拜访当时很有名的大文豪沈约,希望他能举荐自己。沈约瞄了一眼他的文章,便把它放在了一边,冷冷地对他说:“年轻人,还早呢,你得慢慢来。”这话简直就是一盆冷水,冷冰冰地泼在刘勰头上,这让他很受打击。但刘勰还是一声不响地回去了。

半年之后,刘勰把原来那篇文章稍作改动,然后又去找沈约,说,这篇文章是一位古代大文豪的绝世之稿,很幸运,被他找到了,于是特地来请教沈约。沈约接过稿子认真地读了起来,一字一叹,连声叫好。等沈约读完了,赞美了半天,刘勰才说:“这就是半年前我送来给您看,结果您说不好的那篇文章呀!”

由此可见,成不成名,好像没有很大的区别。事实上,很多时候,成不成名,机遇、时间等都是关键因素。所以,人生旅途中,我们不必为名利所困,以至于让自己陷入困境之中,不仅可能给心灵套上了枷锁,也可能让身体为之劳累。这实在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而对于整个人生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南先生强调,要超越自我,就得解除世俗的枷锁。

居里夫人也曾说过:“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决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的确,历史上很多人都在追名逐利的路途中迷失了自我,甚至断送了大好前程。比如,有很多文人希望自己能尽可能多地留名于后世,于是“奋笔疾书”,结果不过是一种文字的堆砌,反而亵渎了文学。最令人痛心的是,其自身的才具也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慢慢丧失了。

结果,不仅可能一事无成,最主要的是,其本人可能还会因为得不到某些预期的结果,而陷入极大的痛苦当中,甚至因之而沉沦、堕落,久而久之,还可能会影响其对生活的态度,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试想,为名利所困,以至于身心疲惫,这样的人生会幸福吗?这样的生活会让你感受到快乐吗?这样的心情能让你看到世界的精彩吗?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生活中,我们要看到,作茧自缚容易错失幸福。要幸福,就要卸下心灵的枷锁,放下对名利的痴迷,珍惜眼下所拥有的,淡泊而明志,宁静而致远,做一个简单而又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