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桑弘羊

国饶民足,而利国家。

——孙中山

简介

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他自幼有心算才能,以此13岁入侍宫中。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终武帝之世,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

人物小记

家庭的熏陶和先辈的影响使桑弘羊从小就熟谙经商之术,对各种聚财之道了如指掌。

但是,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职业划分中,“商”居于末位,可见商人社会地位是很低的。所以,桑弘羊的父母没有让他继承祖业,继续经商,而是想方设法使他摆脱商人这一职业,进入“士”这一阶层。所谓的“士”就是读书做官的人,当时,汉朝政府有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称为“赀选”,就是拥有相当家财的人,可以自备车马衣服,到京师长安等候政府选用。这些人一般先是做郎官,也就是皇帝的侍从,以后遇到机会就可以正式补官。

桑弘羊的富商家庭为他提供了通过赀选进入仕途的可能,于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年仅13岁的桑弘羊到了长安,入宫侍奉比他大3岁的青年皇帝汉武帝刘彻。后来,他又被授予侍中的荣誉官衔,成了武帝身边的高级侍从。

主要思想

桑弘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他主张由政府经营工商业以增加经济收入,认为盐铁专卖作为国家统一的财政收入,可“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而不必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可防止豪商垄断生产经营,操纵物价,阻塞他们的“利途”;可缩小贫富差别,“以齐黎民”,缓和阶级矛盾。

在实践中,他对盐、铁、酒实行专卖,利用垄断价格,收取高额利润;实行平准法。创设均输法,调节商品流通,平抑市场价格。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减轻了人民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为了保护小农经济和国家税源,桑弘羊主张抑制豪强兼并。强调“制其不足,调其不足”,“散聚均利”,“禁溢羡,厄利途”,防止“民有相妨之富”。他认为,实行盐铁专卖、平准均输正是为“绝并兼之路”,使“百姓可家给人足”;“山泽无征,则君臣同利;刀币无禁,则奸贞并行”,“臣富相侈,下专利则相倾”。

桑弘羊的理财思想和政策是从维护最高统治集团自身的利益出发的,但在当时封建国家财政因连年战争出现危机的情况下,能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制豪强之有余,补贫民之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的负担,这毕竟是一件好事,具有历史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