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学画

齐白石学画



秋天的一个傍晚,天色暗了下来,路边炊烟袅袅升起,正是倦鸟归巢的时候,齐白石与师傅干完活正准备回家。

这年齐白石才15岁,拜在同族长辈齐长龄门下做木匠,学个手艺。他们低头赶路的时候,对面远远地走来三个人,皆背着斧锯钻凿之类的家伙,一看就知道是木匠。

齐白石见是同行,也没在意。谁知那三个人快走到身边时,师傅齐长龄立即垂下双手,侧着身子让到路旁,并满脸堆笑地说:“师傅们好。”

而那三个人满脸傲气,其中一个微微点头说:“收工了吧。”齐长龄很恭敬地回答:“刚给人家做了几件粗糙家具回来。”另一个人就笑着问:“没把尺寸给人家锯短了吧?”说完,也不等齐长龄再说什么,三人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三个人走远后,齐白石才问师傅:“师傅,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是木匠,您为什么对他们那么恭敬?”齐长龄叹息道:“你难道没看清楚?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可人家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

原来,木匠还分两种,一种是制作些普通的家具,如桌椅板凳等,这种叫大器作;还有一种木匠手艺比较好,除了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称之为小器作,地位也比较高。听完师傅的话,齐白石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成为小器作。

很快地,一年过去了,大器作的活计齐白石已经上手了。这时,白石铺一带有个有名的雕花师傅周之美要收徒弟,他的绝技是用平刀法雕刻人物,齐白石便前去拜师。

齐白石天资聪明,手艺不光学得快,而且学得透。19岁那年就出师了,周之美乐呵呵地对人说:“别看我做了一辈子手艺人,可比不上我徒弟。”出师后,周之美也常常给齐白石介绍活计。

有一天,齐白石正在院内做个雕花窗棂。周之美进门喊道:“阿芝,你最近有空没有?”齐白石站起身来说:“师傅,怎么了?”“我接了你本家齐伯常的一个活,但突然间有事,所以我向他推荐了你……”

原来,这齐伯常是湘潭县的一位绅士,家中十分有钱,为人却很和善。齐白石接了他家的活,干得十分起劲。而齐伯常见他不但人聪明,而且手艺又好,也十分喜欢他,常抽空来和他聊天。

有天,齐白石正雕刻着块麒麟送子,雕了半天,觉得这图案实在腻味,不由停下手叹了口气。这时刚好齐伯常走进院子,他见齐白石无故叹息,就问:“怎么了?”齐白石抬起头说:“这祖师爷传下的雕花式样,总是千篇一律的,不是麒麟送子,就是状元及第,终究人要看腻烦的。”

齐伯常是个开通的绅士,一下就听明白了齐白石的心思,于是说:“我相信你的聪明和手艺,剩下的活,你就按你所想象的来雕,雕坏了也不过是多费些木料而已。”

于是,齐白石便根据脑子里的想象,构思出了许多新花样的图稿:在花篮上面加上各种果子与花卉;从历史故事和绣像小说的插图里,勾勒出要雕刻的人物;把平时常画的飞禽走兽、草木虫鱼添加些布景……每雕刻完一件东西后,齐伯常看了就大加赞赏,连声叫好。

齐白石十分高兴,以后有人请他干活,便与主家说好,将雕刻的内容与样式进行更为大胆地创新。齐白石20岁那年,师傅周之美接了一个主顾的活,便带着他一起去了。到了主顾家,齐白石才发现这家人的户主,是个很喜欢画画的。

一天,户主叫齐白石帮他搬旧家具,齐白石在屋里无意中看到了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一共三集,是五彩套印的,可惜中间少了一本。齐白石翻看了几页,爱不释手,可又有活要干,只得放下书来干活。

搬完旧家具之后,齐白石终于忍不住对主顾说:“如果您愿意的话,我想在休息时间,看看您那部《芥子园画谱》。”主顾问齐白石:“你也喜欢画画?”齐白石看了看屋内挂的画说:“是的,但我画的不太像样子。”

主顾爽快地说:“行!就凭你这虚心劲儿,有空你就拿着看吧。”得到主顾的允许,齐白石非常高兴,便利用休息时间,看起那部《芥子园画谱》来。虽然《芥子园画谱》残缺不全,可每幅画却都是从第一笔起,直到画完全幅,并加以逐步指点解说,非常实用。

齐白石在主顾家干活期间,仔细将《芥子园画谱》看了一遍,他发现以前自己画的那些东西,实在不行。比如自己画的人物,与画谱上一比不是头大了,就是脚长了;画的花草,不是花肥了,就是叶瘦了……还有画的其他东西,同画谱相比,全都有毛病。

虽然整部画谱全看完了,可齐白石的心仍然整天系在《芥子园画谱》上。他想,如果自己有了这部画谱,一定会从头学起,临摹个几十遍,那样,就一定会改掉以前画画的毛病。可他又想,书是别人的,自己怎能久借不还呢?最后齐白石想到买部新的,湘潭自然是买不到的,长沙也许有,但不知道要多少钱,他总怕自己买不起。

眼看工期快完了,为了那部《芥子园画谱》,齐白石心急如焚,最后打定主意,在完工那天,厚着脸皮向主顾借书。完工那天,齐白石鼓足勇气对主顾说:“我想将老先生的《芥子园画谱》借回家中,用勾影的方法,全部勾影下来,再仔细琢磨学习,不知老先生肯借给我吗?”

那主顾本来就很喜欢齐白石大胆创新的雕花手艺,现在又见他如此好学,实在找不出推辞的理由,便一口答应了:“芝师傅可以将画谱借回家去,勾影完了记着还回来,但时间可不能太久了。”齐白石借到《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他准备白天干活,晚上收工回家后就开始临摹。

薄竹纸、颜料和毛笔买回来后,齐白石每天收工回家,一放下碗,就以松油柴火为灯,用薄竹纸盖在画谱上,一幅一幅地勾影。很多个晚上,要不是香君催上几次,提醒他明天还要干活,他是不会上床睡觉的。就这样,一部残缺的《芥子园画谱》,齐白石整整临摹了半年,才把它勾影完。

还了《芥子园画谱》之后,齐白石把临摹下来的画谱订成16本,然后又照着画谱翻来覆去地临摹了好几遍。此后,齐白石再去做雕花木活,就以临摹下来的《芥子园画谱》为依据,花样推陈出新,而且也改掉了不匀称的老毛病。

就是因为如此,齐白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了当地有名的小器作。齐白石27岁那年,通过雕花认识了个老人,叫胡自倬,号沁园,原是有名的财主,收藏了不少名人字画,自己能书法,会画工笔花鸟。

这人很欣赏他,问:“你愿不愿意再读书,学画画呢?”齐白石说:“读书学画,我是很愿意的,只是家里穷,书也读不起,画也学不起。”胡沁园说:“那怕什么,只要你有志气,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靠卖画养家,如果你愿意的话,等这里的活完了,就到我家来谈谈。”

1889年春节的一天,胡沁园收齐白石为徒。他教齐白石读唐宋诗,并引导他看小说。齐白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常常读到深夜。

经过几个月的苦读,齐白石背熟了《唐诗三百首》,还研读了不少古人涛文,浏览了许多古典名著。他作的诗也别具一格,具有唐风宋骨的韵味。

胡沁园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还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借给他观摩。齐白石眼界大开,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临摹、领会其用笔之妙,吸取百家之长,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苦练书法和刻印。短短几年时间内,齐白石在绘画、篆刻、吟诗、书法、装裱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

入选理由:

从木匠到画家,一波三折的故事。最重要的是,齐白石每次都把握住了机会。

阿离之言

艺术家通常比较穷,这是人的思维定式。当然也有不少例子,比如倒霉的凡·高。然而在中国,只要你真有才华,是不会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的,比如齐白石。

这个小名叫阿芝的画家出生在杏子坞一个农民家庭里,他从小就很瘦弱,所以家人觉得他不合适做农民这份需要体力的工作。但不干活就没饭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是社会基本准则。于是阿芝就跑去学了门手艺——当木匠。

青史留名的木匠很少,除了开山祖师鲁班外,大概就剩下明熹宗那个宁可当木匠也不做皇帝的怪胎了。其实匠师中高手挺多,只是名气流传不广,总成不了大家。假使齐白石仅满足于木匠这份收入尚可的工作,也成不了后来有名的画家。

严格来说,他的运气挺好。第一次拜师做木匠粗活,师傅对他挺好,就算是想转个师傅学细活,也没人刁难。等到拜了周之美学木雕,这个师傅也待他如子。看来除去运气,齐白石的情商应该也很高。

成功是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齐白石三样占全,出师后果然成了有名的木雕师傅。这种有手艺的技术人员,收入一般都不错。何况齐白石还娶了老婆,成了家,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康生活。假使他的追求止步于此,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也是足够。

其实齐白石对艺术的追求是一种本能。他受的教育不高,仅是8岁的时候读了半年书,后来没钱就退学了。但他对读书学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即使做木匠他都自学了画谱,从画谱里面琢磨出新刻法来。按现在的话来说,他是自我深造。

就这样,齐白石“雕花圣手”的名声传遍乡里,他成功掘到人生第一桶金。与此同时,他还开创了一个副业,就是给乡民们画神仙圣佛。

仔细回顾一下齐白石的人生轨迹,你会发现他的每一步路都有贵人相助。26岁时跟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27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37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这么多师傅教出一个齐白石来,他红了。

应该说,齐白石是个比较有钱的画家,而且运气很好,不是那种死了以后才红的画家。而且他还高产,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据说他在1953年一年之内,就画了600多幅作品。更何况,他还是个比较罕见的愿意谈钱的艺术家。

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早年齐白石卖画,为简便起见,以数量计算,如画青菜花果鱼虾,就按画上物品数量计算。有人请他画虾,齐白石画完后,即以画上有几只虾,照只计算。此人看了画,以菜市场买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只虾子。齐白石很不爽,但还是给他添了只虾。这人一看,那只虾毫无生气,就有点奇怪。结果齐白石说:“你要添的这只虾子,是不在价钱以内的,所以替你画了只死虾,算是免费附送。”

可见齐白石性格直率。其实,中国文艺人士有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是耻于谈钱,觉得俗气。还有人将钱叫做“阿堵物”。有些人卖文卖画,说到价格都羞答答。就齐白石他写润格,先钱后货,理直气壮,多么可爱。

金子永远不会生锈,就是现在,齐白石的画在市场上仍然卖出高价。要是画家还在,估计又该写份润格,高挂家里:“无论何人,润金先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