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故事

【生卒】:768—824

【介绍】: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北魏贵族的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刻苦好学,尽通六经百家之学。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宪宗时,召为国子博士,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后从宰相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迁升刑部侍郎。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改官袁州刺史。穆宗时,召为兵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官至吏部侍郎。卒年57岁。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今存300余篇,包括杂著、书信、序文、碑志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议论,或叙事,或抒情,皆自有特色。《师说》是其议论文的代表作,针对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论述人必从师和能者为师的道理,指出“人非生而知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运用对比手法,滔滔而论,汪洋恣肆,感情充沛,颇有说服力量。

韩愈又是中唐一位重要诗人。他在诗歌方面,独辟蹊径,另树旗帜,富有独创精神。其诗今存300余首,题材比较广泛。有些诗因追求“奇崛险辟”和“以文入诗”,而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但也有不少诗雄健壮丽,才力充沛,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调张籍》、《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都广为流传。

韩愈的赋今存6篇,又《进学解》、《送穷文》、《颂风伯》、《吊田横墓文》也是赋。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主将,也是推进赋体改革的健将,他的赋形式灵活多样,有骚体、有新文赋,也有以文为主而杂以骚体句法者。然均运以散文的气势,如《别知赋》,句式大体是整齐的六言句式,也有排比句,但一句一意,句句相衔,像江河的流水一样,完全没有骈文那种两句一意或数句一意的繁冗之病。又《复志赋》,其中自叙其从赴举士举到来汴州的生活经历与感想的一段,全用骚体,但叙次明白,语言流转自如,几乎同有韵的抒情散文差不多。《吊田横墓文》更有气势,一百余字的短篇中,感情跳跃得很快,又大半用反语出之,然而一气贯注,无丝毫吃力的表现,从表现艺术来说,比其他赋更高明。后来作赋的古文家,虽刻意学习,却很少有能达到他这个水平的。韩赋的缺点是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多局限于抒发个人不得志的苦闷,即使推拓开去,也不过守道、安命这类一般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