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于度

作者: 宋作新 【本书体例】

景焕

景焕,北宋前期四川成都人,生平事迹不可考。著有《野人闲话》五卷,专记五代时蜀主孟昶时代的见闻故事,行文活泼,叙述较为真切自然。

蜀中有杨于度者,善弄猢狲,于圜阓(huánhuì环会)中丐乞于人。常饲养猢狲大小十余头,会人语。或令骑犬作参军行李,则呵殿前后,其执鞭驱策,戴帽穿靴,亦可取笑一时。如弄醉人,则必倒之,卧于地上,扶之,久而不起。于度唱曰:“街使来!”辄不起。“御史中丞来!”亦不起。或微言:“侯侍中来!”猢狲即便起走,眼目张惶,佯作惧怕。人皆笑之。侯侍中弘实,巡检内外,主严重,人皆惧之,故弄此戏。

一日,内厩猢狲维绝,走上殿阁。蜀主令人射之。以其矫捷,皆不之中,竟不能捉获者三日。内竖奏:“杨于度善弄猢狲,试令捉之。”遂以十余头入,望殿上拜,拱手作一行立。内厩猢狲亦在舍上窥觑。于度高声唱曰:“奉敕,捉舍上猢狲来!”手下猢狲,一时上舍,齐手把捉内厩猢狲,立在殿上。蜀主大悦,因赐杨于度绯衫钱帛,收系教坊。

有内臣因问杨于度:“猢狲胡以教之,而会人言语?”对曰:“猢狲乃兽,实不会人语。于度缘饲之灵砂,变其兽心,然后可教。”内臣深讶其说。则有好事者知之,多以灵砂饲猢狲、鹦鹉、犬、鼠等以教之。故知禽兽食灵砂,尚变人心,人食灵砂,足变凡质。

(选自《野人闲话》)

蜀中有个名叫杨于度的人,善于耍猴,常在市区靠耍猴挣钱糊口。他平时饲养了大小十多只猴,个个懂得人话。杨于度有时命令猴子骑在狗背上扮演参军的随从,前呼后拥,为参军呵斥开路,这猴子拿着鞭子驱赶着狗,戴上帽子,穿上靴子,也能够取笑一时。如果扮演一个酒醉的人,就一定倒下,趴在地上,别人去扶它,久久不起来。杨于度高声叫道:“街使来了!”这猴子趴在地上仍然不动。接着喊道:“御史中丞来了!”还是不动。又悄悄地说:“侯侍中来了。”这猴子立即爬起来就跑,左顾右盼,惊慌失措,装作非常恐惧害怕的样子,围观的人都哈哈大笑。侍中侯弘实,经常到全国各地巡视检查,办事冷酷、严厉,人们都害怕它,所以耍了这出戏。

一天,皇宫内养的猴子挣断了绳子,跑进了宫殿,蜀主孟昶令人射死它。因为猴子矫健敏捷,都不能够射中它,竟然一连三天不能捕获。有位太监上奏说:“杨于度善于驯猴,不妨命令他来捉。”于是杨于度带着十多只猴子进入宫内,朝着殿上拜了几拜,拱手作揖站成一行。宫里的那只猴子也在殿上偷看。杨于度高声叫道:“奉皇帝的命令,捉住殿上的那只猴子!”他手下的这班猴同时上殿,齐心合力捉住了宫里的猴,立在殿上。蜀主非常高兴,于是赏赐给杨于度红衣、钱财和丝帛,并且把他收养在教坊之内。

有位内臣趁机问杨于度:“您用什么方法驯猴子,使它们懂人话呢?”杨于度回答:“猴子是禽兽,其实并不懂人语,我因为喂了它们灵砂,改变了它们的兽心,然后才能够教它们。”内臣对杨于度的话很惊讶。有些好事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后,多用灵砂来喂养猢狲、鹦鹉、犬、鼠等,从而驯教它们。由此知道禽兽吃了灵砂,尚且能够改变兽心而和人息息相通,那人吃了灵砂,就足够可以改变其凡质了。

本篇是《野人闲话》中的名作,作者信笔写来如行云流水,而又有隽永之趣,风格朴实自然,实在是描写我国古代耍猴戏中最为生动有趣的杰作。

按通常笔记小说的分类,本文应归为“谐谑”一类,带有强烈的讽刺性。猴子被训练,扮演人物,模拟世态,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可以说,世态的丑恶,显官名宦的专横跋扈,在猴子的滑稽表演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你看,“执鞭驱策”、“戴帽穿靴”、“呵殿前后”的八面威风;你看,一听说“侯侍中来”,那猢猴“即便起走,眼目张惶”的丑态,这难道不是当时社会的真相!这是从猴子的滑稽表演中折射出的一层更为强烈的现实的反光,令人捧腹而后回味无穷。

“饲之灵砂,变其兽心,然后可教”这几句话是把握本文主旨的关键,是作者从更深意义上对世人进行的辛辣讽刺。道家炼制的灵砂能改变猴子的兽心,从而具有人的灵性,实际上是说猴子被世俗化了,失去了原有的本性。内厩猢狲之所以桀骜不驯,是野性尚存,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当然不被世人所容。“人食灵砂,足变凡质”这是作者的推理,也可以看成是本文的议论,那些达官贵人专横跋扈恐怕也是吃了灵砂变去了人应有的本性吧!

本文的题目是《杨于度》,那杨于度应是主角,然而从文章内容来看,他只是一个平常的耍猴人。如果按现代的文学理论看,他只能算一个扁平人物,没有什么性格上的变化。但他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他实际上是一个统帅,是他赋予了猴子人的灵魂,猴子一系列的滑稽表演,都是按他的意图设计的,与其说他是一个聪明的耍猴人,不如说他是一个看透世态、玩世不恭的民间艺人。

本文语言简洁,在叙述猴戏内容,描写殿上捉猴时,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这是两幅画,是两幅奇采夺目而又令人俯仰不胜的艺术之画,不但能唤起读者形象的感觉,而且给读者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