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又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代著名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中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出身小官僚家庭,十三岁在洛阳出家为僧。他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内部的派别之争及对佛经的不同解释,有碍于佛教作用的发挥,于是他遍访国内佛学名家,潜心研究佛教经典。又在唐初上表朝廷,请求去天竺取经,但未获准。贞观三年(629),他与返回西域的客商结伴而行,从凉州出玉门关,然后独自西行,一路上涉流沙,越雪山,历尽千难万险,纵贯今新疆、苏联阿富汗等地,游历了许多佛教圣地。贞观五年(631)末,到达摩揭陀国,进入当时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玄奘在那烂陀寺苦学五年,成为寺中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十位僧人之一。玄奘的治学精神深受戒贤法师赏识,特为其开讲《瑜迦师地论》等高深经典。玄奘又代戒贤为众僧讲经说法,主讲《摄大乘论》,并发表了论文《会宗论》。贞观十六年(641)天竺北部曷利沙帝国国君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大规模的宣扬大乘、驳斥邪说的辩论大会,玄奘应邀参加并担任大会论主(主讲人),到会的五天竺十八国国王和数千僧人皆为其精辟议论所折服,经十八日,竟无一异论者。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长安,带回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随即在长安弘福寺和慈恩寺主持译经工作,并在慈恩寺中修造大雁塔,储存经卷。历时二十年,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些佛经在今印度已大部失传,所以,中文译本成为研究印度古代文学、科技的珍贵典籍。玄奘游历印度时,曾把“秦王破阵乐”介绍给印度,回国后,又把老子《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入印度。玄奘回国后著《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其亲历一百一十国、传闻二十八国的情况,除关于佛教圣迹和神话传说外,还包括当地的历史、政治、地理、物产、民族、风尚等内容,是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印度半岛的历史和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已被译成多种文本。玄奘西游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玄奘是古代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人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和明人吴承恩的《西游记》即取材于此。记载玄奘事迹的历史文献有道宣著《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慧立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僧玄奘传》等。近人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依据《广弘明集》卷二十二《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认为玄奘西行起程时间为贞观元年(627),并依据《古今译经图纪》和《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认为玄奘卒年六十九岁。关于玄奘及其《大唐西域记》的最新研究成果有章巽校点《大唐西域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和周连宽著《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中华书局1984年版),后者参证众书,认为玄奘西行起程时间应为贞观三年,卒年六十三岁,并逐段考察了玄奘的行程起止,附有西游年表和行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