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鼎革之际,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反抗满族贵族民族征服的武装斗争。顺治元年(1644)满洲贵族在吴三桂引领下,统兵入关,进占北京,窃夺了明末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并强制推行圈地、逃人、剃发、易服等民族高压政策,使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各族人民为保卫民族文化和家园,拿起武器,对满洲贵族进行殊死抵抗,抗清烽火点燃于大江南北,义军不下数百支,斗争持续近二十年。先后掀起了三次抗清斗争的高潮,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御、反抗侵略、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次抗清高潮是扬州、江阴、嘉定的保卫战。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军击垮江北的大顺军,转旆南下,进围扬州。弘光朝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困守孤城,可凭城守御的亲军不过四千人,史可法拒绝多铎的多次诱降,在扬州数十万人民的支持下,军民同仇敌忾,浴血抵抗,战斗十天。城下,可法及数十万居民牺牲,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同年六月,清朝在征服地区再颁剃发令,反剃发斗争蓬勃展开。江阴人民公推典史陈明遇、阎应元为城主,嘉定人民公推侯峒曾、黄淳耀为城主,制械筹饷,抵抗清军。江阴人民坚持战斗八十日,打死清兵七万余,清“三王十八将”毙命城下。嘉定人民也予敌重创。他们的斗争虽然都失败了,但却鼓舞了人民抗战决心,阻止了清军南下。其时,义军蜂起:松江的陈子龙、夏允彝,吴江的吴日生,定海的王之仁、张名振,太湖的葛麟,宁国的金声、吴应箕,四明大兰山的王翊、王江,上虞的李长祥,宁波的六狂生,余姚的黄宗羲,鲁东的谢迁、于七,鲁西的榆园军等都高揭抗清义旗。河北的天津、三河、昌平,河南的内黄、商丘、卫辉、南阳、洛阳皆有义军活动战斗。
第二次抗清高潮是大顺军余部联明抗清。顺治三年(1646),大顺军余部李锦、高一功、郝摇旗、袁宗第与何腾蛟、堵胤锡达成协议,同南明唐王政权合作抗清。是年,在湖广西北部的岳州附近击败清军勒克德浑部,旋又在湖广南部取得全州大捷,迫使清军退保湘南。顺治四年(1647),大顺军同何堵所部南明军联合大举出击,收复永州、常德,进占衡州,围攻长沙,兵锋到达汉水北岸,与北方义师相呼应。这次抗清高潮没能继续发展。何腾蛟误入长沙身殁,大顺军因南明政权内部官僚的派系斗争,缺粮短饷,战斗失利。
第三次抗清斗争的高潮是大西军余部联明抗清。顺治八年(1651),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与南明桂王政权合作。顺治九年(1652)大西军大举出征。李定国进军湖广,兵分两路:南路连克靖州、武冈、宝庆;北路攻下沅州北上,南路军转攻广西,包围全州。定国挥军直捣桂林。城破,孔有德举家自杀。定国军旋乘胜北上,连下永州、衡州,东至江西吉安。北路军又攻下辰州。清廷急派亲王尼堪率精兵十万来攻,双方会战于衡州,尼堪被击毙。在大西军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郑成功、张煌言合兵攻取浙江等地,取得不少战果,配合了大西军的行动。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由崇明入长江,攻取镇江,包围南京。由于战略错误和轻信诈降,败归厦门。在此之前,大西军将领孙可望嫉妒李定国的军功,劫持永历帝,发起内战,兵败降清,断送了第三次抗清高潮。顺治十五年(1658),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李定国闻讯,忧愤病发,死于勐腊。大规模地抗清斗争虽然消沉下去,但是人民的斗争并没停止。大顺军余部在袁宗第、李来亨领导下,组成夔东十三家军,坚持战斗在川楚陕交界地区。康熙三年(1664),终因粮尽援绝,无力再战,来亨合家自焚,全军三万余人,战斗到最后一息,无一降者。
明末清初人民的抗清斗争,是在满洲贵族武力征服、民族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展开的。斗争的组织领导者多为农民军将领、明朝爱国官吏缙绅士大夫,也有工商业者和市民,充分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族性和正义性。斗争持续近二十年,给满洲贵族以沉重地打击,迫使其不得不调整政策,以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徐鼒《小腆纪年》、李逊之《海东逸史》、王夫之《永历实录》、温睿临《南疆逸史》、计六奇《明季南略》等对抗清斗争记载颇多,但材资分散,一时难以卒读。谢国桢《南明史略》、李洵《明清史》对此问题论列详尽深刻,可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