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哈·比(1811—1896)是美国小说家,废奴派文学的主要代表。生于康涅狄克州一个著名的牧师家庭,青年时代随家迁往南部蓄奴州附近的辛辛那提,亲限目睹广大黑奴在野蛮的蓄奴主蹂躏下的悲惨生活,抱之以深切的同情。她多次和丈夫援助逃亡奴隶,并发誓,只要自己活着,就要做到让全国都认识到奴隶制是个最可诅咒的东西。斯托夫人一生中曾写了《旧城老主户》(1869)、《波加努克的人们》(1877)等描绘新英格兰乡土风俗的作品,也写了《我的妻子和我》(1871)这样的反映中产阶级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小说,但她最有影响的是《汤姆叔叔的小屋》(1851)、《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等反映黑奴的命运和抗争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斯托夫人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汤姆是肯塔基州奴隶主谢尔比家中的“家生”奴隶,从小侍奉主人,忠心耿耿,唯命是从。谢尔比在股票市场投机失败,决定卖掉汤姆和女奴伊莱扎的儿子以抵债。汤姆任凭主子摆布,几经转卖,终于死于奴隶主的皮鞭下。富有反抗精神的伊莱扎却不同,她连夜带着儿子逃走,经过千辛万苦,通过自己的斗争和废奴派白人的援助,终于到达加拿大,获得了自由。小说广泛描写了美国南部蓄奴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刻划了形形色色蓄奴主的形象,暴露了奴隶主阶级的寄生性、野蛮性和腐朽性,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民主主义政治倾向。但是,由于世界观中的宗教偏见和阶级局限,作者通过汤姆的形象也宣传了“宽恕”与“顺从”的“基督精神”。《汤姆叔叔的小屋》发表于反对蓄奴制的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它的问世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小说中的黑奴形象,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唤起了进步舆论界的同情和支持,对反对蓄奴制的政治斗争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领导黑奴解放战争的林肯总统为此接见斯托夫人,称她为“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作品突破了在小说方面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浪漫主义传统,成为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