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1891—1931)是新月社的代表诗人。1918年到1922年先后留学英美。回国后主要从事文学活动,担任过《晨报》副刊诗刊主编,后又出版《新月》月刊,写有散文集《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短篇小说集《轮盘》,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等。
写于初期的《志摩的诗》(1925)和《翡冷翠的一夜》(1927年)中的部分诗篇,揭露军阀罪恶统治,鞭挞黑暗社会现实,描写下层社会人民饥苦,表现诗人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向往和反封建的思想立场。许多歌颂自然景物、抒写对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憧憬的诗篇,表现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争取个性解放、向封建礼教挑战的精神。后来的《猛虎集》(1931)技巧上走向成熟,思想内容上同时代距离较远。其中反映社会生活的诗篇,有的表现出颓废迷离情绪甚至反动的政治倾向,自然风景诗中流露消极出世思想,某些爱情诗中抒写轻薄庸俗的情趣。徐志摩的诗深受西方诗歌影响,具有英美浪漫诗的格调,追求诗歌的艺术美,在诗体上,作过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被人们称道的《沙扬娜拉》(1924)一诗,用新鲜贴切的比喻和对复杂情感细腻的品味,异常传神地写出了日本姑娘道别时特有的神态。在抒情诗《再别康桥》(1928)中,诗人把他多年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思念,浓缩在非常凝炼的诗句中,融到一些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表现了诗人热烈、真挚、温柔、细腻,而又略带飘逸的个性。《拜献》(1929)一诗,表示愿将诗、热、光明、血,献给“雪地里挣扎的小孩,路旁的冥盲中无告的孤寡,烧死在沙漠里想归去的雏燕——给他们,给宇宙间一切无名的不幸”。诗人用细腻的形象的比喻描述,表现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徐志摩的诗,写景状物,明丽多采;音韵节奏,和谐铿锵;设节分行,整齐匀称,体现了新月派诗歌理论上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特点,也显示了诗人的个人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