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皇族内部争权夺利而连续发生的政变和混战。西晋政权结构是以皇室司马氏为首的门阀贵族联合统治,皇室作为联合统治的第一家族,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晋武帝刚即位,就封宗室二十七人为王,藩王或入阁为辅弼大臣,或出镇任要州都督。武帝死,其子司马衷继位,是著名的白痴皇帝(惠帝),太后父杨峻受遗诏辅政。外戚与诸王争权,逐渐酿成“八王之乱”。这个大变乱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贾后干政开始的,基本上属于宫廷政变。公元291年,皇后贾南风召都督荆州的楚王司马玮入京,杀杨骏等数千人,用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卫罐辅政。亮、玮不协,贾后唆使玮杀亮、瓘,又诬玮矫诏擅杀二公而诛玮。296年,召都督雍、梁的赵王司马伦入京统禁军,掌朝政。299年,贾后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遹,伦利用禁军的不满情绪,举兵废杀贾后,自为相国。301年,篡位自立为帝。都督豫州的齐王司马冏发兵讨伦,都督冀州的成都王司马颖,都督雍、凉的河间王司马颙相继响应,旧史称“三王起义”。从此,宫廷政变发展为藩王混战,八王之乱进入第二阶段。伦兵败被杀、惠帝复位后,由冏秉政。302年,颙联合长沙王司马乂攻同,同死,乂秉政。次年,颙又约颖攻乂,三方军队约三、四十万在洛阳一带大战六十余日。都督徐州的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将领拘乂,乂被处死。颖以皇太弟任丞相,居邺遥控凉师。304年,越奉惠帝讨颖,荡阴(今河南汤阴县西南)之役,越军败归。其后乌桓、鲜卑、匈奴诸少数族也卷入纷争,战场从洛阳、长安扩大到黄河南北。305年,越再度起兵获胜,次年杀颖、颙,鸩惠帝,另立怀帝司马炽为傀儡,大权尽归司马越持续16年的变乱至此才告结束。它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也严重削弱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一些胡族统治者乘机据地为王,十年后,西晋即亡。了解和研究这个问题,主要可读《晋书》卷二《惠帝纪》、卷五九《八王传》。关于八王之乱的原因,唐长孺《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认为是司马氏任诸王都督重镇之故,而重用宗室的政策又是由西晋政权结构所决定的;祝总斌《八王之乱爆发原因试探》(《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六期)则认为主要是晋武帝选择皇储和辅政大臣不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