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表现主义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之一。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三十年代兴盛于德国、法国、俄国和北欧各国,在绘画、音乐、诗歌、小说、戏剧各艺术领域均风行一时,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表现主义”一词最早见于何时何处,有两种说法: 一说认为,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在巴黎马蒂斯画展上首次使用了此词;一说认为,1911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在一篇论文中首次使用此词。表现主义文艺思潮发端于德国绘画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有理论方面的沃林格尔、康定斯基和埃德施米特,绘画方面的蒙克、考考施卡和诺尔德,戏剧方面的斯特林堡、奥尼尔,小说方面的卡夫卡,音乐方面的马勒、勋柏格和斯特劳斯。
表现主义的产生是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驳。他们看到,自然主义不过是在模写事物的琐碎细节;印象主义也错误地把瞬间的有限感受当作艺术所要表现的唯一对象。两者被外界表面现象单纯经验所迷惑,满足于割裂的狭小范围之内,而世界的真实存在于人的主观幻象之中,主观幻象乃是事物更深一层的形象,是事物的纯粹真实。揭示这种永恒神奇的幻象,才能表现出宇宙存在的本质,艺术的意义也就存在于其中。他们指出:“世界存在着,仅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艺术应该“不是现实,而是精神”, “是表现,不是再现”。艺术家的整个用武之地就在主观幻象之中,抓住了幻象也就把握了世界的真实意义。
表现主义绘画的前驱是德国“桥社”和“黄色骑士”两个画派,之后“新客观派”的崛起,把表现主义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主义绘画摒弃传统的艺术原则,要求在主观感情的作用下,使客观现实变形夸张,把现实转化为神奇、变形的东西,追求“一种幽灵似的、变形的真实。”他们不满印象主义只注重外在客观事物的摹写,认为艺术作品是人类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高度重视主观精神。所谓内在需要,就是指人的基本情感、直觉、 梦幻、潜意识等等。表现主义绘画,画面上所描绘的物象都是作家主观激情的爆发,形、色、线三要素应根据感情的需要而做抽象的主观组合,以此传达内心的幻象。表现主义绘画一反古典艺术的宁静和谐,色彩奇艳,具有强烈的刺激性,线条、笔触粗放大胆、动荡不安,艺术形体常常因扭曲、夸张和变形而呈现出奇特的形象。
在戏剧创作上表现主义取得了很大成就。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剧作成为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之作。表现主义戏剧把独白和幻觉、梦境和现实揉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怪异奇谲的艺术世界。它打破时空界限,摒弃传统的戏剧程式,不要情节的进程和细节的勾描,把梦魇、鬼怪、亡魂搬到舞台,通过一系列怪诞的描写,展现人们内心的深层世界,因而,常被人称之为“灵魂的绝叫”。表现主义戏剧对后来荒诞派戏剧和布莱希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表现主义在小说创作领域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象卡夫卡、奥尼尔这样的代表作家。卡夫卡认为创作要表现“深藏在我骨头里,并且只有这骨头里才能经历到的东西。”他的笔触伸向异化环境下艰难挣扎的小人物心灵,开创了现代派小说写小人物、非英雄的先声。卡夫卡道出了整个时代的困惑。在他的作品中再也看不到传统文学为人们描绘的美丽和谐境界,到处充满着荒诞无稽、扭曲变态、梦魇恐怖,具有惊世骇俗的强烈感染力。奥尼尔的作品也展露了在支离破碎的没有信心的时代下,人们面临的恐惧与毁灭。他通过寓言式的表现手法,强烈地表现出现代人的悲剧命运。
音乐上的表现主义,强调音乐的表现性。认为音乐是主观情感的宣泄抒发,反对传统音乐的再现意识和理性观念,可以视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进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