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文学改良刍议》
作者胡适。本文最初发展于1917年1月1日刊行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文章开宗明义,提出文学改良“八事”的主张,认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文;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这八项主张,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倡导文学改革,但主要偏重于文学形式方面,提倡文字体裁的大解放,冲破旧形式的束缚,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倡导言文合一。文章总结了从佛书输入中国之后的白话应用的历史,得出“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的结论。断言“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 “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 “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文中虽然偏重于文学形式,但也注意到了文学内容的改革。对“须言之有物”,胡适有具体的解释: 一曰情感,二曰思想。 “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 “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 “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所以,文学应当有“高远之思想”, “真挚之情感”。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这篇文章从“写实主义”出发,要求文学应写今日社会之情状, “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胡适的这些主张,冲击了封建文学,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
胡适文学改良的依据是进化论。他说: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他以历史进化的眼光来说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他的八项主张,主要为针对中国封建文学的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的弊端而发的。在旧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当时,要求确立以白话文为文学“正宗”的地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较之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黄遵宪的改良主义文学运动,是极大的进步。 《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为文学革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