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环境人化
黑格尔《美学》中提出的观点,对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观点有直接影响。
黑格尔在论述“具体的理想与它的外在的协调一致”时,看到主体一方面是存在于外在环境当中,没有环境背景,我们便不能“完全了解他的内心生活”,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因此也不停留在这种自在状态,而是有人介入了。因为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以致“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只有通过这种实现了的活动,人在他的环境里才成为对自己是现实的,才觉得那环境是他可以安居的家,不仅对一般情况如此,而且对个别事物也是如此。”黑格尔的上述观点强调,人在自然中要抛开违反理想的不自由性,即抛开对于自然的单纯的依存性,为此,人就必须凭他自己的活动去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占领住,修改它、改变它的形状,用自己学习来的技能排除一切障碍,因此把外在事物变成他的手段,来实现他的目的。黑格尔的这种强调是很有价值的,它揭示出作为自由的主体对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论从艺术审美上说来,还是从实践创造角度说来,都有巨大的真理意义,并给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以思想材料。但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与黑格尔的“环境人化”说,也有很多根本不同点。
第一表现在哲学上,黑格尔的观点是把自然的人化,看成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否认自然的独立存在的意义;而马克思的观点是把自然首先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认为是由于它作为客观实体对象的存在,才产生了对象性的人的感觉,使它成为“人化的自然界”。有名的神女峰、望夫石、阿诗玛岩,所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因为人们在自然偶然具有的形式中,通过观察和想象,调节和控制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变换,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这时的自然物不但被充分地人化了,而且又是一种客观的实体, 只是它们已经由于形态变化,而成为与人类需要相适应的自然物质。那些美丽的故事传说,决不会附丽于碎石乱瓦之上,因为它们不是与人类审美需要相适应的自然物质,所以也就无法产生那种复杂的对象化的感觉和想象。
第二种表现在政治上,黑格尔的实现人化活动的人是超脱社会生产关系,仅有自由精神的人;而马克思则以劳动异化造成非人、造成人的本质的绝对贫困为出发点,考察人及其与自然的关系,最终把这种关系的基本点提到扬弃私有制,解放人类的一切感觉和特性上来,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论在何种意义上都变成人的。事实上,超脱社会关系仅有自由精神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人的本质是在自由自觉创造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自然关系也明显地受着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私有制造成人的畸形,造成了人的精神和物质的贫困,同时也大大妨碍了人对自然的人化审美活动。所以扬弃私有制,才能解放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是把自然变成人的自然的一种最彻底的途径。
第三表现在历史观上,黑格尔的自然的人化是为了造成主客观的和谐;而马克思则把人的劳动实践创造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进而从中发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得出了“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的结论。不同于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论的美学家之处是,马克思自觉地把人类的生产劳动视为一切美的产生的根源。当然“人化的自然”也同样必须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之上。生产劳动创造了审美主体,使人从动物界中彻底地解放出来;同时生产劳动也创造了美的对象,人对自然的改造和观照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活动,所以自然也成为“人化的自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变换中,展现了人的意志、才能和智慧,因此“人化的自然”中便无不打着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实质上它也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为揭示自然美的本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