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卢森堡
罗莎·卢森堡(RosaLuxemburg,1871—1919)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卢森堡一生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因而不断受到反动势力的打击,曾多次被捕入狱,1919年与李卜克内西一道英勇就义。
卢森堡对文艺,尤其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不仅喜欢阅读别人的诗,自己也很早就开始写诗了。她阅读过大量俄罗斯、美、法等国的文艺作品,并给予高度评价。虽未对文学艺术作过很系统的研究,但她的一些文艺评论文章和书信还是具有理论价值的。
卢森堡特别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她认为作家的职责在于观察社会和生活于其中的人,从而创作出有益于社会的作品。在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中她就尤其称赞作家的对社会制度的没有顾虑、没有保留、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认为托尔斯泰的批判从属于广大群众文化发展的总的利益和任务,这种强有力的批判, “在几十万人的心和头脑里唤醒了思想、自觉生活的火花和对穷人的爱”,而整个俄国文学之所以有在俄国社会中唤醒崇高的公民感和摧毁专制制度最深刻的心理根源的功绩,就是因为它从十九世纪初产生的时候起,就没有放弃过社会责任,没有忘记过痛心的、折磨人的社会批判精神。卢森堡认为艺术家的人格与其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她在评价托尔斯泰时说: “他所由汲取力量的源泉就是他的伟大人格,这种人格使这位真理的寻求者和斗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始终保有面对生活真理的勇气,并且以《旧约》中先知的无畏和无比的诚实宣布自己的思想”。在卢森堡看来,托尔斯泰的真诚、表里如一和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是使他成为伟大作家的决定性条件。卢森堡还发现了生活经历对创作个性的影响这条规律,她对比了柯罗连科和高尔基,都是生活在俄国的作家,柯罗连科的诗歌就象刚从田野摘下的花束,欢快的色彩和奇妙的香气只能给人一时的愉悦;而高尔基的作品则象在凄厉的、雷雨般的气氛中预告革命到来的海燕,使人震惊,亢奋。两人创作风格、个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前者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官吏家庭,所认识的一直是个稳定不变的世界,而后者则从童年起便感受到了一个贫困、屈辱、痛苦、不稳定、不安全的世界。
关于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卢森堡也有自己的主张,她认为二者应当是一致的。她喜欢自然、朴素、健康、开朗的作品,讨厌感伤和颓废。她尤其赞扬托尔斯泰把艺术形式同内容充分融合起来,以致几乎无法加以区分的创作才能,认为“托尔斯泰用朴实无华的故事的最单纯手法创造出了产生最高艺术作用的、人类命运的宏伟图画”。卢森堡主张艺术家创造出的艺术形象要有血色、有生气,不能过分抽象,不能是臆造出来的问题的单纯象征。
关于文学艺术创作与民族性格的关系,卢森堡也有所论及。她认为德国之所以不能象英法等国那样有出色作家的小品文,就是因为德国人的学究气太多了,没有足够的精神上的魅力。卢森堡认为讽刺文学在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是文明民族精神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讽刺文学的繁荣取决于文学精神,取决于社会领导阶层的思想动向。
卢森堡在艰苦斗争的环境下发表的关于文艺的真知灼见,表明了一位革命斗士同文学的真诚、素朴的关系,她始终从社会、人民群众的角度去要求、评价作家和作品,把文艺同革命实践和革命人道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