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研究·文艺大众化
即文艺群众化。指人民群众的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趣味在文艺创作、文艺作品中的反映。它要求文艺作品在描写对象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语言运用、艺术风格等方面,都要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和欣赏习惯,以便为他们所接受和爱好,并在他们之中广为流传。
文艺的大众化问题实质上是文艺为什么人的原则问题。文艺的大众化的要求,实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方向所使然。文艺既然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那就必须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刻地反映他们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感情愿望、理想,使文艺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浓厚的群众作风、群众气派,这样才能为他们所理解、接受和喜爱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服务。文艺的大众化,是实现文艺为大众的服务方向的必由之路。
文艺的大众化又是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经验的总结,革命文艺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革命文艺从“五四”以来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立下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但同时也存在脱离群众的缺点,妨碍革命文艺在人民大众中的普及。许多革命作家越来越认识到文艺与群众结合的重大意义,以及解决文艺脱离群众问题的迫切性。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在“左联”的推动下,掀起了文艺大众运动,从理论上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鲁迅、瞿秋白、周扬、成仿吾等在讨论中发表了十分精辟的见解,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一些革命作家也从创作上进行了初步的可贵的实践。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革命作家世界观的局限,主观认识的偏颇,文艺大众化运动虽然有重要的收获,但效果不大。文艺大众化的真正实现,文艺与群众的真正结合,是四十年代以后的事情。毛泽东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和文艺作者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彻底解决了文艺为什么人以及如何为等重大原则问题,并深刻地总结和阐明了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理论。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之下,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实践,文艺大众化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实现文艺大众化的根本途径是文艺家与广大人民群众,首先是工农兵相结合。作家、艺术家只有深入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观察、体验、熟悉他们的心理状态、思想感情、生活方式、斗争形式,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的作品。
文艺的大众化和文艺的民族化是密不可分的。真正大众化的作品必定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只有充分民族化的作品,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民族化是群众化的必要条件,而群众化又是民族化的必然结果。因此,作家、艺术家必须深深扎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熟谙本民族人民的生活斗争、心理状态、风土人情;同时批判继承本民族的文艺传统, 并善于借鉴、改造、融化其它民族文艺的经验,这样才能达到民族化,从而为广大群众所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