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德国十八世纪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康德的所谓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此前所讲的“无关利害而令人愉快”、 “无关概念而有普遍性”和“无关概念而有必然性”,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证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核心观点的。
康德的所谓“无目的”是指美与审美不涉及客观对象的外在、内在目的,不涉及对象的有用性,与功利、道德和概念等均无关系。所谓“合目的性”主要是指美与审美,同感性、认识及伦理又有所联系。“合目的性”包含“客观的合目的性”与“主观的合目的性”。从客观的合目的性上看,审美判断是没有目的的,不涉内容,只与审美对象的形式有关;但因其能够以美的形式引起人的心理感受的自由活动或主观上的某种愉快,这又体现为“主观的合目的性”。对此,康德说: “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这是指客观的审美对象虽没有明确的目的,可又能以单纯的形式符合了审美主体主观纯然静观的目的。他企图用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纯形式主义的观点,以“二律背反”理论,从哲学高度来调合当时美学领域存在的尖锐矛盾,并构建起自己的美学体系,其中虽然也蕴含着某些具有哲学深度的合理因素,例如力图兼顾审美的感性、理性及其矛盾统一等,但终因其时代、阶级、思想的局限而陷于美学上的矛盾和二元论。
这种情况还表现在康德以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把美分为两种,提出了著名的“纯粹美”与“依存美”的概念,并对二者作了区分。所谓“纯粹美” (或“自由美”)主要是指“不以对象究竟是什么的概念为前提”, “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美”。例如“花卉、自由的图案画以及没有目的地交织在一起的线条”等,是最自由、最纯粹的形式美;所谓“依存美”(或“附庸美”)是“要以这种概念以及相应的对象的完善为前提”,它是“受某一特殊目的概念制约的那些对象”。例如人和马的美,宫殿、教堂等建筑物,甚至连文学艺术等都属此列。
康德的美的本质论,是他整个哲学、美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要求及其两面性、妥协性。康德美学对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想、文艺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影响是巨大的。从康德开始,德国的美学分别沿着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条道路发展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