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形神
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主要涉及艺术形象的塑造问题。形指艺术形象的外在形相;神指艺术形象的内在精神。
形神原为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庄子、荀子, 《淮南子》,王充,都讨论过形神的关系,其基本倾向是重神轻形。如庄子说: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淮南子》进一步指出“神贵于形”, “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认为神乃形之“君”。魏晋年间,哲学上的形神讨论愈加热烈并继续表现出重神轻形的倾向。更重要的是,形神范畴进入人物品藻并继而用以评画,成为文艺学术语。特别是东晋顾恺之倡“以形写神”、 “传神写照”,对后代影响很大。唐宋以后,形神范畴广泛用于诗文以及戏曲和小说的评论。
与形神概念紧密联系的是“形似”、 “神似”的概念。形似指艺术形象与描写对象的外在形象上的相似;神似则指艺术形象对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风貌的揭示。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不恒相似,时似耳;恒似是形,时似是神”,已初步接触到形似与神似的区别。南北朝时, “形似”一词在诗评中屡次出现,没有贬的意思,如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说: “何逊诗实为清巧,多形似之言。”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相如巧为形似”,钟嵘《诗品》 “张协又巧构形似之言”,等等。但总的说来,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仍象在哲学中一样,有重神而轻形的倾向。从顾恺之“传神写照”说开了先河至苏轼等又加以发展。苏轼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又:元代刘将如说: “学古人如传神,有得其形者,有得其神者,即神似,虽形不酷似,犹似也”。清翁方纲: “神韵者,是乃所以君形者也。”但也有在形似与神似问题上持论较辩证的,如王若虚《滹南诗话》: “论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不窘于题,而又不失其题,如是而已耳。”
形神问题确是艺术形象塑造中的重大问题,艺术表现不可能完全脱离对象的制约,包括对象的外形的制约;但艺术形象作为典型形象,又须比生活中的客观自然形象更高,因而必须从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出发对对象进行变形、加工、提炼,这样就不能停留在对对象的忠实描摹,而应从形似上升到神似。
中国古代美学强调神似,应该说是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