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春觉斋论画》
近人林纾撰,发表于国民初年。这是清末到五四运动前夕,我国论述绘画美学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这个时期,对美学各个领域问题的讨论,已更加复杂、深入、具体,并且系统化,对绘画艺术,从社会作用,反映内容,主观作用的发挥,艺术的源泉,以至表现技巧、艺术形式等,都有各种不同见解。林纾的美学思想,明显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林纾拿西方的实用图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作比较,认为:“西洋机器之图与几何之画方称为有用。若中国之画,特陶情养心最妙之物。”这是他大为赞赏的洋务派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绘画美学领域的反映。林纾从“陶情养心”的观点出发,对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风俗画,表示了极大厌恶,认为这是“以俗念头、俗眼孔入画,真所谓糟塌天物矣”。他主张画村居也应是“板桥细柳、莎径枳篱”; “使望者知为有道者居。”绘画反映现实,林纾重传神,也重形似。他很欣赏元人的“作人物,神情意志,栩栩如生。”而对陈老莲的“但写其高情远韵,不讲象形”表示不满。他钦佩西洋画的“象形”工夫: “夫象形之至肖者,无若西人之画,”“画瀑布,万非华人所及。”但又说西人画夜景, “似则似矣,然欢者如睹照片,毫无意味。”他主张绘画要表现作者的审美理想与情操,要“清气高韵”,要有“书卷气”,为此他强调画家人品、气质、胸次、素养、天分的作用,他说: “天下无胸襟龌龊,识见污下,而画手能高者。人为俗气所染,万无雅趣之足言。”他还认为,人品不高的画家, “如利禄声色之类,虽置身名山水中,亦怏怏如有所失,山水佳处,不惟不能道,而亦不尽审也。对艺术的源泉,他认为: “法律须尊古人,景物宜师造化。”这是清人唐岱“景界要新,落笔要旧”的发挥,林纾主张师法自然要“入吾目中,渍之心中,不期自腕下奔凑而出。”而且要“多所经历”, “撷其精萃。”林纾还明确地提出画家要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把绘画对象理想化,就是要使绘画的形象,更高更美于现实形象。他说: “山水固胜画,然山水有时未能尽惬人意,则一树一石,吾可以意改削而位置之,使成为完璧。”他认为“画家之手,有造物权,一幅之纸,即如吾之世界。吾欲于世界中自制一山水,则断不能无一点之经纬。”他这里实际讲了艺术典型化的意义。林纾也非常重视通过笔墨技巧去创造绘画的形式美、风格美。如构图中的“密中求疏”,“疏中求密”。如用笔要“干、湿互用”,要“看似极拙,即之却雅致”等等。
他的观点,确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他的审美理想和情操,基本上未脱封建士大夫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