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安·巴

【生卒】:1860—1904

【介绍】: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一八六〇年一月二十九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父亲的杂货店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仍在故乡读中学,中学的图书馆引起他对文学的兴趣。契诃夫十九岁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院,开始给几家滑稽杂志撰稿,由于缺乏写作经验,只求速度和多产,写的大量小品和幽默短篇小说,有些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其中也有些针砭当时社会丑恶的,如写卑躬屈节小官吏的《小公务员之死》(1883)已成为传世佳作。一八八四年,他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行医,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特别是平民,促使他干预社会生活。描写见风使舵奴才的《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卫道士的《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和同情人民苦难的《哀伤》(1885)等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一八八六年,俄国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给契诃夫,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契诃夫深受启发,连续发表了描写下层人的精神痛苦和悲剧命运的《万卡》(1886)、《苦恼》(1886)和《渴睡》(1888)。中篇小说《草原》(1888)是作家早期创作的小结,也是创作转入新阶段的开始。这个中篇通过一个孩子的游记,描绘和歌颂了俄罗斯大自然。草原是祖国的象征,表达人民对幸福的渴望。同年,他还创作了《命名日》(1888)、《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的作品。这时契诃夫已出版了五部短篇小说集,声誉和地位的增高,时代风雨的冲击,都迫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思想认识形象地表现在第二个时期创作中。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是篇杰出的社会心理小说。写一个知识分子,由于缺乏明确观点和生活目的,一生过得“乏味”。这反映了作家对人生道路的探索。独幕剧《蠢货》(1888)、《结婚》(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内容和风格上接近早期幽默作品。一八九〇年,体弱的契诃夫,去克里米亚、库页岛等地游历三个月。他对库页岛里近万名囚徒和移民逐一调查,了解到苦役犯和下层人的悲惨生活,愤慨地断言:库页岛是一座活地狱。旅行归来,他更关心人民生活,为此,一八九二年,全家迁居莫斯科效区农村,在那里开办学校,施舍穷人,免费给农民治疗,还参加人口普查,赈济饥荒等社会活动。对俄国社会的深入了解,使他的创作内容更加丰富深刻。小说《跳来跳去的女人》(1892)、《在流放中》(1892)、《库页岛》(1893-1894)、《文学教师》(1894)都是这个时期的成熟之作。震撼人心的《第六号病室)《1892)堪称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小说通过第六号病室这座沉闷窒息阴森可怕的精神监狱,愤怒控诉了专制制度使整个俄国已成一座大监狱。列宁同志读过这篇小说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觉得自己好象也被关在第六号病室里了。九十年代中期直到一九〇四年是契诃夫小说和戏剧创作的繁荣时期。俄国革命的发展,作家预感到暴风雨的来临,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也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短篇小说《农民》(1900)、《套中人》(1898)、《在峡谷里》(1900)、《姚尼奇》(1898)、《醋栗》(1898)和《新娘》(1903)是这个时期有影响的作品。戏剧在这个时期占极大的比重。剧本《海鸥》(1896)写特列甫列夫和妮娜希望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万尼亚舅舅》(1897)写阿斯特洛夫和伏依尼茨基梦想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三姊妹》(1901)中的三姊妹憧憬一种健康正常生活。这三个剧本的主人公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的理想都被残酷现实所击碎,这不幸的根源就是俄国社会。作家同情主人公的不幸,也批评了他们的弱点,但不能指出出路。契诃夫最后总结性作品是《樱桃园》(1904),以樱桃园更换主人的情节象征着俄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变革。卖掉樱桃园的兄妹是退出历史舞台的贵族阶级代表;买到樱桃园的商人罗伯兴是正在得势的资产阶级代表;特洛费洛夫和安娜快乐地告别旧世界,发出“新生活万岁”的呼声,他们是新一代的代表。契诃夫的剧本,戏剧冲突都有两重性:即外在的发展缓慢的情节冲突和内在的紧张心理冲突平行交错;同时,剧作家极善于把并非连贯的情节和平淡的日常生活,利用潜台词,提升到“哲学概括”的高度,引起人们思考。这种独特风格是契诃夫戏剧创作上的革新。一九〇四年七月十五日,契诃夫因病逝世于德国,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契诃夫在短暂的二十多年创作中,为后人留下近千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并在艺术上独具风格,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