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夏多布里昴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夏多布里昴

弗兰克斯·瑞奈·德·夏多布里昂(FrancoisRene de Chateaubriand,1768—1848)法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十九世纪上半期消极浪漫主义代表。早年曾入军界,参加过孔德的贵族叛乱集团。他曾一度受拿破伦赏识,出任驻罗马使馆秘书等职,后又辞职,与斯太尔夫人等结成反拿破伦政治集团。181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历任贵族院议员、内政和外交大臣等职。波旁王朝垮台后,专事写作直至逝世。

他的小说《阿达拉》和《勒内》是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其中勒内形象是法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世纪病”典型。他的理论著作主要有《基督教的真谛》和《论英国文学》。 《基督教的真谛》是他的重要美学和哲学著作,曾被称为法国消极浪漫主义的宣言书。全书分为“教理与教义”、 “基督教的诗意”、 “美术与文学”和“信仰”四个部分。全书的中心思想是教人“热爱基督教”,基督教是人的精神支柱。由此出发,他探讨了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和哲学等,他把基督教看成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把基督教精神看成是衡量艺术优劣的准则。他认为“在一切现今存在过的宗教中,基督教是最富于诗意、最人道、最利于自由和文艺的”,它给智慧和艺术带来宝贵财富, “差不多所有的科学和文艺都来自宗教。”人神合一的“基督教在它诞生时就(给诗人)提供了理想的精神美和理想的性格美”,是它“给予艺术家以完美的楷模”,因此文艺创作的成功与否要取决于基督教。

夏多布里昂反对启蒙主义所倡导的“理性”,推崇神秘和忧郁,他的美学理论也是以神秘主义为基础,以忧郁美为特征的。他提出“在宇宙中,一切都是隐藏着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人本身也是“一个不可解释的神秘事物”,而基督教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神秘境界。在他看来,忧郁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而基督教发扬了忧郁的倾向,以忧郁表现了对神秘天国的思慕、向往,因此艺术的使命不在于

反映现实,而在于“超乎世界之上”,进入神秘、梦幻的境地,描绘出忧郁、虚空的心灵,并认为唯有这样才是美的作品。于是他提出艺术家要追求非尘世间的“真正的”美的主张。这些正是消极浪漫主义的典型特征。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艺观大都与神学观念有联系,但是夏多布里昂与此有所不同,他的宗旨在于从美和艺术的角度为基督教辩护,以复兴封建的、教会的统治,对抗当时的革命运动。他的美学理论对当时的浪漫主义文艺运动起了消极以至反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