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郑振铎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郑振铎

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五四时期,他是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是堪与茅盾比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钱杏邨曾经指出:他们两人所写的文学论文和短评,最足以代表“文学研究会”的文艺思想体系。

“血和泪的文学”是郑振铎于1921年6月最早提出的文学口号。它体现了文学应当面向社会,反映人民疾苦,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这一主张与文学研究会所倡导的“为人生的文学”的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把眼光从笼统的、一般的“人生”转向了社会的底层,要求表现劳动人民的苦难,所以显得更为明晰、具体。郑振铎还强调了文学的真实性原则。他认为作家应把自己“心理所感到的坦白无饰地表现出来”, “文学以真挚的情绪为它的生命”;同时他又指出:文学“是国民性格,社会情况的写真”。这说明,他是从表现作家的真情和反映生活的真实即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提出问题的。但郑振铎对于自然主义即他所指出的“极端写实主义”是坚决反对的,认为“极端的无所为的客观描写的小说,决不是好小说”。他还正确表述了理想与写实的辩证关系,认为“写实主义的文学,虽然是忠实的写社会或人生的断片的,而其裁取此断片时,至少必融化有作者的最高理想在中间”。在新文学运动初期,郑振铎就认识到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必须有“理想”之光的烛照,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郑振铎既非常重视文学“为人生”的社会功利作用,又很强调文学本身的特性,并认为前者应是通过后者显示和发挥出来的。郑振铎把感情作为文学的最重要的特征,认为“文学本是感情的产品”。郑振铎还强调生活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希望大家都记住“生活然后著作”这句话,同时认为作家不仅要熟悉生活,还要研究生活,把“人世间当他的研究所”。

郑振铎在五四时期即积极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1923年还撰写过《俄国文学史略》,他的文学思想明显地受到俄国文学特别是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他认为“他们的眼光,差不多完全趋于‘人生的艺术’的立足点上”, 指出俄罗斯文学是“写平民生活的”。郑振铎还很早就对高尔基的创作活动和文学理论十分重视,曾赞誉他是一个“理想的写实主义者”即社会现实主义作家。

郑振铎在三十年代指出了“最伟大的作品” “是为最广大的群众而写的”,并热情呼唤“力的文学,争斗的文学”的诞生。解放战争时期,他进一步提出作家应是“人民最亲切的代言人”,文学“应该配合着整个新中国的动向,为民主、绝大多数民众而写作”。从“为人生”到“为人民”,从“血和泪的文学”到“力的文学,争斗的文学”,这反映出郑振铎的文学思想是在随着时代的车轮而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