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审美分类创造·亭轩
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要素中, 除花木、 水面、 山石之外,单体建筑占极重要的位置, 数量之多实为外国和现代园林所少见。 在局部园景中还可成为构图的主题。建筑的位置、 形体、 大小、 比例、艺术处理方面均由功能与构图需要而随机应变。 造型一般都较玲珑活泼、 精致灵巧、 色彩调和。 空间处理一般都开敞流通, 建筑内外空间有机联系溶为一体。 建筑可以相互构成对景, 使全园在构图上组成有机整体。
在种类繁多的单体建筑如:宫、 殿、 楼、 阁、 厅、 堂、斋、馆、台、 舫……等等中, 亭轩便是其中的两种。
亭, 在建筑范围中, 取供人停集之意, 可能是游览稍乏在此歇息, 或二三友人共同饮茶; 赤日炎炎暂时遮荫。 一般在柱间 不设门窗, 或在柱间下部设半墙或平栏,以供坐憩。 建造位置也很多样化,可在山巅林间, 水中街边……, 往往选择在周围景色优美之处, 使游者小憩时观赏眺望。
轩, 原系指大型房屋出廊部分的上部卷棚, “宜致高敞以助胜则称”。 因此, 提到轩给人以一种轻巧灵活、 轩昂欲举的联想。 在古代, 轩和厅、 堂、 馆、 斋等是有所区别的。 后来, 区别就模糊了, 一些文人常随他们的意趣、 情调为园林中这些建筑命名题匾, 而并不严格符合其原来概念。
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昆明湖东岸, 十七孔桥东南的廓如亭依水而建。 在亭中向北眺望万寿山佛香阁与广阔湖面, 水山楼阁形成绝佳画面。 而亭本身又陪衬长桥, 耸立水边, 构成美妙景观。
北京故宫后景山的五峰之颠于清乾隆年间各建一亭。 中峰最高,建有万春亭, 方形平面, 三重檐攒尖黄琉璃瓦顶。 登万春亭, 正跨贯通北京城的中轴线, 南望紫禁城,九重宫阙巍然壮观。 近瞰满目城屋, 北有什刹、 西为三海, 湖水如镜, 树木郁葱。 远眺, 东为平原,西为峰峦,气象万千。 从北京城区仰视, 又大大活跃和丰富了景山的天际轮廓, 成为大内宫殿的屏障。
轩的体型较亭为大, 可供多人活动, 但亦与亭有异曲同工之妙。苏州著名私家园林“拙政园” 西部水池呈曲尺形, “与谁同坐” 轩选择临水位置, 往北可看到 “倒影楼”在水中倒影, 往南则见“宜两亭” , 正对东边则是跨水而建、 凌水若波、 构筑别致的凌形廊。 本身既是风景观赏点, 又是观赏对象。
因此, 亭轩除供人休憩观赏景致之外, 本身还往往作为整个环境构图中的重要点缀, 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 成为造景的重要类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