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恽敬
,字子居,号简堂,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清代散文家。乾隆举人,官至吴城同知。恽敬年少时曾喜好骈文,后尽弃骈骊之学而专志于古文创作。其文“澄然而清,秩然而有序。”有《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大云山房文稿二集》等。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派”创始人。阳湖派因恽敬、张惠言均为阳湖人而得名。
阳湖派是桐城派的一个分支。恽、张二人与桐城派代表人物有着师友渊源关系。许多文献都记录了这一情况。因此,在文艺理论上,恽敬受到桐城派文论很深的影响。他在《上曹俪笙侍郎书》一文中引用方苞的观点来阐明古文的传统,把古文和一般散文区别开来,在古文与非古文中间划出一条严格的界限,并且认为古文以韩愈“为正”。可见,关于古文理论的这些基本看法恽敬与桐城派都是一致的。此外,在创作上恽敬还强调“气”与“理”的重要,他说, “作文之法,不过理实气充。”这与桐城派的观点是非常接近的。
但是,恽敬的理论与桐城派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之间有许多区别。桐城派古文家都是程朱理学的信奉者,在社会政治思想方法都推崇孔子的儒学传统。因此,在如何挽救古文衰落的方法和途径上,则必然以程朱理学为旨归,用义理考据之学来充实文章的思想内容,以补救桐城古文的空疏之失。姚鼐的义理、考据、辞章三合一之说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而恽敬则认为桐城派古文家的学问渊源未免狭隘。他认为文章的取法应该更为宽泛,“文集之衰,当起之以百家。”这就是说,仅仅局限于六经是不够的,应该博采百家之长,充实古文的思想内容。另外,不重视抒写性情也是桐城派弊端之所在,所以,恽敬提倡要用性灵和气魄提高古文的思想境界,建立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总之,恽敬博采百家的思想已经超越了桐城派的义法理论,在古文理论上是个重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