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地处浙西天目山区,这里流水潺潺,大树华盖,是江浙沪“长三角”一颗璀璨的明珠;临安又是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国王钱镠的生息与归葬之地,历史积淀丰厚。美丽富饶的一方热土,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散文创作,是临安近年来开得特别鲜艳的一朵奇葩,其领军人物就是已连续担任了三届临安市作协主席的杨菊三。他擅长写散文诗,也把散文诗化了。你瞧,一篇《廊桥,走过岁月的驿站 》不仅有富于诗意的题目,而且整篇散文洋溢诗情画意,读来赏心悦目。
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王旭烽曾评论:“陈利生先生的文字和意境,是和菊三先生相辅相成的,如果分分流派,他们可归到一类,是可以互相切磋的。” 可也是,陈利生的《廿八都,遗落在大山里的梦》无论题材选择还是立意命题,都与杨菊三的《廊桥,走过岁月的驿站》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日临安正兴起一个国学热潮,热衷于传承钱武肃王的家训﹑家风。许茂华的《年关思亲修旧表 》,通过年关修旧表这件小事,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抒发对先父的深切怀念,可谓描绘了一幅父慈子孝的风俗画;而陈文豪的《乡栗秋来红》颇接地气,全文以朴实无华的乡土语言,把金秋收打板栗的情景和感悟生动逼真地表达出来 ,别有一番风味。何贤寿的《一个人和一座古园 》,通过已故作家史铁生与北京地坛的关系,探索人生价值取向的大问题,把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起来,显得深沉大气。
(本期栏目特约编辑:杨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