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广秀
在经过了长长的旱季之后
雨季来临
仿佛什么都不会发生
熟透了的大地,笼罩着由蝉声
和蜻蜓翅膀织成的寂静
棕榈冠缩成一小片扇形
最后一队远方的驼铃
消失在赭黄的地平线
沙砾炙红了寂寞的驼铃
井台上,辘轳充满自信地卷动着
漫长的旱季
慵倦的等待
幽深的古井……
咸涩而潮湿的海风
冲断亚热带密密设防的纬线
扑进每一双因渴盼而流泪的眼睛
不可抗拒的男性气息
(大海,真是一个粗犷的男子呢!)
不可能抗拒的大海诱惑
摇撼所有的处女林
庄严地宣布——占领!
在经过了长长的焦渴之后
雨季来临
两株椰子树牵起的吊床
轻轻地在风中
摇动少女和她的椰影
凉棚外,一只铜盆淅沥起来
她知道,这是一个因甜蜜而不安的季节
在弹奏一架从未拨动的琴
等铜盆注满雨点的音符
就会有人弹起口弦,向她的竹楼走近
她有点胆怯:夏眠之后
醒来一颗鲜嫩多汁的心
在经过了长长的默祷之后
雨季
来临
程宝林
这首诗的题材绝对没有什么新奇,不过是把雨季来临分为来临之前、来临、来临之后几个阶段进行描写。新奇之处在于,作者把这几个阶段连续摄像,然后进行剪辑,去掉季节交替部分的不能明显表现季节特征的镜头,使能表现季节特征的部分直接衔接在一起。如:从“幽深的古井”一下子进到海风“冲断……”,“扑进……”,这就给人以雨季突然来临之感。
另外,作者把季节特征具体化、典型化、代表化,直接诉诸视、听和触觉,使季节变成可见可听可触的东西。比如,什么是雨季来临之前的旱季?就是“蝉声和蜻蜓翅膀织成的寂静”,就是“棕榈树缩成一小片扇形”,就是“沙砾炙红了寂寞的驼铃”,就是“辘轳”的“卷动”,“幽深的古井”等。什么是雨季来临?就是“咸涩而潮湿的海风”,“男性的气息”,以及对“处女林”的“占领”。什么是雨季?就是“吊床”“摇动少女和她的椰影”,是“铜盆淅沥”“注满雨点的音符”,是“弹起”的“口弦”和“鲜嫩多汁的心”等等。“雨季”本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这样写就使雨季变成了最具形体的物象,诗的内容也就显得厚重多了。
这个特点也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表达了一种盼望之情。如写对水的焦渴:大地“熟透”了,言其热;“笼罩着”“寂静”,言其死气之重;“棕榈”和“驼铃”言其干旱。辘轳的“自信”是一种骄傲,也是对人的嘲弄,因为人只有“慵倦的等待”,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极度焦虑情感的变态。在雨季来到之后,生活气氛和人们的心情就大不相同了,吊床摇动着少女和椰影,铜盆淅沥着音乐,心琴弹出甜蜜和不安,“鲜嫩多汁的心”在听到口弦时的胆怯等,一扫雨季之前的焦渴,气氛是那样和谐,心情是那样甘美。
季节转换本是感觉不到的,因为它是一种极为缓慢的渐变过程。但使用这种方法就使这种渐变带有不可阻挡的威赫声势:海风“冲断亚热带密密设防的纬线”,有着“不可抗拒的男性气息”,“摇撼所有的处女林/庄严地宣布——占领!”好一场雨季向旱季发动的猛烈的胜利的进攻。
作者重在表现雨季前后社会气氛和人们心情的变化,并不顾及具体地域的区别,所以能将客观事物任意调遣。沙漠驼铃、辘轳古井、吊床竹楼,分别是中国最南方和最北方地区所有的典型物象,但只要它能为表达中心服务,就不妨让它们齐集于一堂。这是一种创作的手法,似乎也暗含着作者对人情世事的一些看法:不同的社会环境里,人们会有不同的心态;良好的社会风习必将代替恶浊的社会空气。诗歌明显地流露出憎人民所憎,乐人民所乐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