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王安石

【作者小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作为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他主持的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改革的特点。他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少好读书,19岁前的王安石随父四处游历,接触社会现实,深深了解民间疾苦。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高中进士第四名,签书淮南判官。嘉祐二年(1057),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嘉祐三年十月下旬,被召回京师。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创新法以改革弊政,在中央设立改革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法;改革科举制度,不再注重诗词歌赋;改革官制,加强尚书省实权,裁冗官;改军制,进行火器开发,推行保甲制度,注重练兵。但变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他也用人不善,阵脚不稳,终在熙宁七年(1074)、熙宁九年(1076)两次被罢免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哲宗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这对他打击很大,王安石遂于该年五月,在江宁府的半山园去世。

王安石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所作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文。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灏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