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作品分析

产生于19世纪中叶或80年代至本世纪40年代的以象征、暗喻等手段暗示作品主题和诗人内心思绪的文艺思潮或流派。“象征”一词来源于希腊,本意是“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以表示接待的信物”,颇似我国古代的兵符、虎符。后来此词词义演进,多指能表达某种观念或事物的标识物或符号,比如以某种花纹、图案表示某种观念,都可叫“象征”。但,这里所谓的“象征”,系指“寓理于象”;即借有形寓无形,借有限寓无限,借具象喻抽象,借一时喻永恒之意。象征主义是指通体使用象征、暗喻手段的,与一般作品中局部使用的象征手法有别。

作为文艺思潮说,象征主义在起源上可上溯至18世纪宗教的天启论,甚至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5世纪时柏拉图的理念说。19世纪雨果的某些观点,也显露了象征主义的某些萌芽。象征主义文艺思潮的正式产生约在19世纪中叶。美国作家爱伦·坡*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某些文艺论是这一思潮产生的主要标志。作为一个流派,象征主义产生于1886年。最初是法国诗人勒内·吉尔发表了《言词研究》,诗人马拉梅*为它写了序言。《言词研究》这部论著,在于肯定自波德莱尔之后诗歌方面出现的新成就和新倾向。这实际已接触到了象征主义的问题。1886年9月18日法国年轻诗人让·莫雷阿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即《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到“象征主义”一词,他用这个称呼来肯定当时的某些诗人,并阐述了象征主义的基本原则。这篇文章,从实质上说是象征义的文学宜言。文章发表后,引起热烈的反响。法国诗人阿尔图尔·兰波*和保尔·魏尔兰*等又发表了一系列象征主义的诗歌,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发展开拓了始未料及的灿烂的远景。

一般公认,19世纪50年代时,美国的艾德加·爱伦·坡*和法国的查理·波德莱尔*、洛特雷亚蒙*是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爱伦·坡认为诗的“神圣美”不在现实,而在彼岸;他用象征、暗喻等手段表现这种“神圣美”,被后来的象征主义文学家奉为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精神领袖。波德莱尔于1857年出版的《恶之花》被认为是第一部象征主义文学作品。自1886年至1891年为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时期。主要代表是称为前期象征主义的“三杰”:魏尔兰*、兰波*和马拉梅*。此外,还有比利时的爱弥耳·维尔哈仑*和莫里斯·梅特林克*,德国的盖尔哈特·霍普特曼*,爱尔兰的约翰·辛格*等。他们或者提倡诗的若明若暗的意境,或者提倡象征、暗示和通感,都使前期象征主义呈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彩多姿的局面。1891年,“象征派”文学宣言作者让·莫雷阿斯*开始提倡“罗曼派”文学,宣布脱离象征派。接着,许多象征派诗人也向自己重新选择的艺术方向发展,不再遵循象征主义的艺术准则。作为象征主义流派,实已解体。但象征主义文学直至本世纪初叶仍有作品问世。在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发生的象征主义称后期象征主义,代表诗人有爱尔兰的威廉·勃特勒·叶芝*,俄国的亚历山大·勃洛克*、谢尔盖·叶赛宁*,法国诗人保尔·瓦雷里*,英国诗人托麦斯·史登斯·艾略特*,奥地利的莱纳·马利亚·里尔克*,西班牙的费特列哥·加尔西亚·洛尔伽*等。后期象征主义无论从政治上、艺术上,均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局面。

象征主义文学的着眼点不是客观地描写现实,而是追求那存在于现实之外的“唯一的真理”,诗的“神圣美”和那虚幻的感情的“绝对世界”,他们着意表现都市平庸的日常生活的题材,街道、酒巴间、妓院、港湾、河流、尸体、骷髅等在他们的作品中已是司空见惯;在艺术表现上,他们重视通体的象征和暗喻,重视“通感”,即“感情挪移”*,在他们看来,人之五官彼此相通,“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力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在诗的意境上,他们不提倡画面的明净和清朗,而提倡含混、朦胧、若明若暗,提倡神秘莫测;他们还提倡艺术形式的互借,主张诗与音乐、美术、雕塑等结合,魏尔兰就说过:“诗歌,首先是音乐。”

象征主义是现代派文学中出现最早,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在法国诞生后,迅速波及到欧美和亚洲各国。象征主义文学出了几个世界性的大诗人。它对后来的意象派*、未来派*、隐逸派*、意识流*文学、超现实主义*等都有极为明显的影响。

象征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的情况下,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世界被严重扭曲的产物。它的哲学基础是斯威登堡、尼采*、柏格森*的“感应论”、“神秘主义”和直觉主义*。象征主义文学具有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价值;它扩展了诗歌的表现手段,这些都应予以肯定。但它所宣传的悲观主义、宗教神秘主义和表现出来的晦涩、暧昧的诗风,却是一种消极的成分。这是我们借鉴象征主义文学时所应留心和慎审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