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主义作品分析

打破传统艺术的时空表现法则,让艺术画面表现平面和二度空间的面,从而形成上下、前后、左右皆可同时看见的物体形象。这种崭新的艺术表现法和风格,便是立体主义。亦称“立方主义”。

立体主义产生于本世纪初。1907年著名画家毕加索和布拉克在巴黎首创这种视觉艺术的崭新风格。他们遵照著名印象派画家塞尚的格言:自然界物体皆以球形、锥形、圆柱体为基础,于是抛弃传统的透视法与着色法,打破时空观念对于绘画的限制,创造出一种立体感异常强烈的绘画。毕加索的名画《亚威农少女》是立体主义绘画的第一幅杰作。不久,名画家马蒂斯和文艺批评家沃克塞尔讽刺布拉克于1908年画的《在艾斯坦克的房子》是由“立方体”组成的。于是这一画派便由此得名。立体主义画派分为两个时期:以1912年为界,其前为分析立体主义,其后至1914年为综合立体主义。几乎是在立体主义画派形成与发展的同时,受其影响,在文学界也形成了立体主义思潮。这就是以法国著名的未来主义*诗人吉约姆·阿波利奈尔*为代表的立体主义和立体未来主义*。十分有趣的是阿波利奈尔的立体派(含立体未来主义)时期(1907-1914)恰与画家毕加索艺术创作的“黑人时期”相当。立体主义文学家除阿波利奈尔外,还有法国诗人马克斯·雅各布*、苏联大诗人符·马雅可夫斯基*等人。

立体主义文学与艺术有如下特征:1、分解:为表现客体的立体感而将客体分解得七零八落;2、综合:分解后,再将各个侧面重新组合表现在一个画面上;3、变形:立体主义艺术家笔下的形象与实际生活相较是走形的,基本是各种几何立方体的综合;4、创造: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立体主义认为“未经提炼的自然是不值得一顾的”(阿波利奈尔《美的沉思·I》),他们既不摹写自然,也不翻译自然,而是重新创造自然。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就是把5个裸体少女的形体肢解了,变成了一些支离破碎的棱角形体。阿波利奈尔的《坩埚》是立体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如其中的一节:“群星瞬间的疾驰/明白了原来如此/种马群中的半人马和/植物硕大的叹息/胜过雄壮的悲鸣”,这里,诗人把分解之后的客体,毫无生活逻辑地表现在一个诗节中,一个艺术画面上。这里有群星、种马群、半人马、植物等。诗人把这些重新组合在一起,表现了一种怪诞感觉的立体造型。

立体主义把一种新的表现法和风格带进艺坛和文坛,促进了现代派文学和艺术的发展。这是有益的。但立体主义者长期地这样分解与综和下去,“在失去了空间厚度的同时,也失去了历史的厚度”(皮埃尔·施奈德《毕加索入门》),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感。所以,毕加索后来转向了“新古典主义”。其他的立体派文艺家们也都选择了自己新的艺术方向。这本身就表明立体主义表现法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