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主义作品分析

本世纪十至二十年代产生并流行的一种以表现意象为主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或思潮。

意象主义的发生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前意象主义时期(1908-1912)。1908年英国诗人特·伊·休姆*和一些年轻的文学爱好者组织了一个“诗人俱乐部”*,这可以说是意象派的雏型。1909年,休姆在“诗人俱乐部”主办的《给圣诞节MDCCCVⅢ》上发表了短诗《秋》和《城市落日》,这两首诗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意象派诗歌。同年3月25日在伦敦索何街埃菲尔铁塔餐馆成立了以特·伊·休姆和弗·斯·弗林特*为中心的文艺团体。这一团体并未命名,但习惯上称为“休姆——弗林特团体”*。这一团体提倡“绝对准确地呈现”、“不要冗词赘语”,提倡自由诗体,十分接近后来的意象主义原则。属于前意象派的还有爱德华·斯托勒。他写的《意象》、《街头音乐》、《美丽的绝望》、也颇具有意象的风采。二、意象派时期(1913-1917)。美诗人艾·庞德*、希·杜利特尔*来到伦敦,加速了意象派和意象主义形成的进程。1913年3月号《诗刊》上刊登弗林特《意象主义》一文,提出意象主义的三点原则:1、直接处理无论主观的或客观的“事物”;2、绝对不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3、至于节奏,用音乐性短句的反复演奏,而不是用节拍器反复演奏来进行创作。庞德也在同一刊物上发表《意象主义的几“不”》,强调不用多余的词;不赞成抽象,不用装饰;不把材料分割成零碎的肢体。这二篇文章,实际是意象主义的宣言,宣告了意象主义的正式诞生。随后,意象派出了四本《意象派诗选》,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意象派诗歌运动。意象派的解体是在1917年。这一年,意象派健将艾米·洛威尔*在《现代美国诗歌的趋势》一文中宣告了意象派活动的结束。三、后意象主义时期(1918-1927)。英美意象派解体后,意象主义的重要诗人如奥尔丁顿*、H.D、弗莱契*、劳伦斯*、艾·洛威尔、威·威廉斯*仍在写意象主义诗歌。其他人则向各自新选择的艺术方向发展,在自己的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如詹姆斯·乔伊斯*等。至于1930年出的第五集《意象派诗选》,这其实已是意象主义的绕梁余音,瞬息,也就又归于沉寂了。本世纪二十年代,意象主义在苏联又小规模地得以复苏。意象主义是十月革命后,才传到苏联的。1919年,一些诗人和画家在沃隆湟什的《汽笛》杂志、《苏维埃国家报》上发表意象主义宣言,成立意象主义文学团体,叶赛宁*、伊甫涅夫、鲁西科夫、马里因戈夫、罗伊兹曼、舍尔里涅维奇、艾尔德曼和画家雅库洛夫均参加了这一团体。1920年又出意象主义诗集《语言的熔炉》、《贩卖幸福的货郎》。1921年成立意象主义出版社,并出《契赫——比赫》杂志。1922年意象主义诗人集中于莫斯科,出《美的世界里的旅馆》杂志和意象主义诗集。1927年这个团体解散,宣告了意象主义活动的中止。

意象主义诗歌以表现诗歌的意象为主。“意象”一词源于庞德1912年出版的《还击》一书。所谓“意象”,即庞德所概括的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具体说,意象既包括诗歌字面上所涉及到的客观物体,诗中具体而生动的渲染与描写,也指诗人所创造的大量比喻群,诗中反映的诗人各类感觉。意象主义诗歌总是:明晰地准确地、扼要地描绘作者所见到的物体或景象,不作任何概括和评论;诗人多通过明喻、暗喻或借喻的比喻群或通过描述两个不同的物体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诗歌多描写各种感觉。意象主义诗歌用“自由体诗”。多采用口语以制造意象。庞德下面的著名诗句,被认为是意象主义诗歌的名句:“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在一个地铁车站》,1914)这是用视觉和一个借喻构成的意象派诗歌的佳作,那“许多颜色的小斑点”(庞德《高狄埃-布热泽斯卡:回忆录》,1916)造成了极为强烈的意象效果。

意象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意象派诗歌最初是作为反抗本世纪初一些相当模糊、相当混乱的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感伤之作而出现的;休姆的诗歌理论艺术=直觉=意象,是这一文学运动产生的理论基础;中国旧诗和日本的和歌、俳句中所创造的优美意象,是这一诗歌运动出现的传统基础。

意象主义诗歌同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诗歌一样,为现代派诗歌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由于意象派诗人的提倡,在欧美还曾出现过学习和翻译我国古典诗歌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