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特,哈罗尔德作品分析

【生卒】:1930—

【介绍】:

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生于伦敦东区哈克尼犹太裁缝工家庭,在移民聚居的环境中长大。二次大战中他多次逃难,战争使他认为自己是不安全的。中学时演剧成功,获得皇家戏剧艺术学院的奖金,于1948年进入该校学习。第2年因感到不满意而离校。他18岁时拒绝服兵役,宣称自己是个自觉的反对者而受到罚款的处分。1950年,他到伦敦戏剧艺术与演讲训练中心学校的表演班学习。1951-1952年他随一个演出队在爱尔兰巡回演出而开始正式演戏。1954-1957年,品特用戴维·巴伦的艺名在一个省城的轮演剧院参加演出。1956年和女演员维维恩·麦钱特结婚。1957年,品特应布里斯托尔大学戏剧系教授亨利·沃尔夫邀请,用4天的时间写出他的第一部剧作《一间屋》,并在该校演出。后由布里斯托尔老维克戏剧学校上演。此后,品特的剧作接连问世。然而,直至1960年,他的三幕剧《看管人》*在伦敦演出大获成功,并获得晚会标准剧作奖,才确立了他的戏剧家的地位。

品特的剧作除《一间屋》、《看管人》外尚有《生日晚会》(1957)、《升降机》(1957)、《轻微的疼痛》(1959)、《黑与白》(1959)、《工作中的苦恼》(1959)、《外出的一夜》(1960)、《侏儒》(1961)、《夜校》(1961)、《申请人》(1961)、《搜集证据》(1962)、《情人》(1963)、《茶会》(1965)、《归家》(1965)、《底层》(1967)、《景色》(1969)、《沉默》(1969)、《昔日》(1971)、《虚无乡》(1975)、《最后一巨头》(1976)等。品特还写有电视剧、广播剧、电影脚本等。改编的电影有:《仆人》(1963)、《食南瓜的人》(1964)、《羽毛管备忘录》(1966)、《意外事件》(1967)等。品特13岁开始写诗,19岁开始发表诗歌,刊登在伦敦诗集上。还写过一些散文诗。此外,品特还写有一本回忆录《麦克》。

品特的早期创作主要表现“威胁的喜剧”的特点。人物之间相互隔绝,对话各说各的,无法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作者说过:“人们不是不能(通过语言)相互沟通,而是有意识地回避沟通,人们之间的沟通是件可怕的事,因此,他们宁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不断地谈些不相干的事,也不愿涉及他们关系中最根本的东西”。把外来的威胁转到内心之中,表面所说与实际所指相异,造成了多种威胁和幽默的效果。他的戏剧在整体上是荒诞的,剧中人物往往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做。品特又严格地排除“确定性”。作者认为,有“确定性”是做不到的,“真假虚实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个事物不一定非得是真或是假,它可以既真又假。”品特常常制造支离破碎、荒诞不经的舞台形象,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没有发展变化,也没有矛盾冲突。场景多封闭在一个区域里,如,代表一个人在这荒诞世界中仅能把握的一间屋子之中,屋外的世界就是一种威胁,是一个不可知的恐怖的世界。作者说:“两个人呆在一间屋子里——我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屋子里的两个人打交道,幕启,意味着提出一个包含许多可能性的问题。这两个人呆在屋里会发生什么事情?……显然,他们害怕屋子以外的东西。屋子外面是一个向他们压下来的可怕的世界,对你对我都同样是可怕的。”这种神秘和恐怖,具有一种孤立凄凉之感。有些语言故意破坏常规的语法规范,有点晦涩难懂,甚至有的地方还使用了电报式的单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