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鉴赏

作者: 张俊山

周为

你说,为什么路是如是其长而又如是其泥泞呢!

路是伸向明天的,它,联接了许多:由静穆的田野而来的路,由响着镗鎝底钢铁之歌的工厂而来的路,由伴着海的城市,由睡在深谷的山村,由远处,近处伸展而来的路……

两年了!白天,黑夜,不论阴晴雨,——但最初是暴厉的风雪啊——数不尽的人,走过田野,走过森林,走过山巅,走过平原。走在路上,走向祖国的战斗!

他们是走向着火,有自由,有歌唱的地方啊!

我们应该是骄傲的,因为我们走在这路上,有荆棘来磨炼,有火来烧毁。我们的脚步是能更加强健的啊!

你说,假使在一个无人的所在,听着辘辘的兵车,我你却折断了手足呢?

那便躺下罢,做一道桥,乘载那为应战斗的歌呼而去的,千万的兄弟。

战斗的时代产生战斗的诗篇。一九四二年,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然而,中国人民没有被血与火的考验所摧折;他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在为解放祖国而战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周为的散文诗《路》就是创作于这样的年代,从它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那响彻时代的战声,看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乐观豪迈的战斗风姿。

诗篇以“路”为抒情对象,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这里的“路”是诗人寄托战斗情怀的具体物象,又是民族解放事业的象征。它无疑是漫长而泥泞的,“走在这路上,有荆棘来磨炼,有火来烧毁”。但是,它“伸向明天”,通到“有自由,有歌唱的地方”,因此它招引来无数的中国人,“走过田野,走过森林,走过山巅,走过平原”,“走向祖国的战斗”!这是一幅意气风发的全民抗战图,显示了中国人民酷爱独立和自由,齐心协力与侵略者誓死战斗的意志。尽管现实的斗争是无比残酷的,有流血和牺牲,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不倒,而且愈战愈坚强。所以,“我们应该是骄傲的”,“我们的脚步是能更加强健的啊!”有如此乐观豪迈的战斗精神,何敌不能克!尤其是诗篇最后那一问一答,更把中国人民誓死克敌的爱国情愫推向极顶:

你说,假使在一个无人的所在,听着辘辘的兵车,我你却折断了手足呢?

那便躺下罢,做一道桥,乘载那为应战斗的歌呼而去的,千万的兄弟。

真是“刑天舜干戚,猛志固长在。”中华民族不就是誓与入侵之敌血战到底的不屈的“刑天”么?

诗篇落笔于“路”,着眼于人,以对“路”的吟咏唱出了一曲中华民族的正气歌。它确是一首战斗的诗,令人感奋的诗,洋溢着爱国热情的时代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