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乃英《心》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何乃英

【作家简介】见《我是猫》

《心》,周大勇译,载于《心·路边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出版。

【内容提要】本书由上、中、下3篇组成。

上篇“先生和我”我跟先生认识,是在镰仓海滨浴场。回东京后,我便到先生家里拜望。第一回去,先生出门了。第二回去,他又不在家,后来才在杂司谷公墓找到他,原来他每月这一天都要为一位亡灵供奉鲜花。从此以后,我成为先生家里的常客。先生说自己是一个寂寞的人。他大学毕业后,什么工作也不干,光是闲着。先生和太太是一对恩爱夫妻,我只发现他们吵过一次嘴。但有一次,先生却对我说:“恋爱是罪恶呢!你明白吗?”我吃了一惊,什么话也没有回答。又有一次,先生对我说:“虽然这是我在替你瞎操心,我以为如果你家里有财产的话,你要趁现在这个时候就安排停当,否则是不妥善的。趁你父亲还健在,该你继承的财物,干脆先拿在手里。”还说:“平常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的人,就是这种人,在发生了什么事情时,会一下子变成坏人的。这才可怕呢!所以不能大意呀!”我的心受到震动,便要求先生讲出更多的情况;先生终于同意讲述自己的过去,不过又说需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其后不久,我从大学毕业了,随即辞别先生,回老家看望父母去了。

中篇“双亲和我” 我刚回到家时,发现父亲身体并不很坏。父亲对我大学毕业异常高兴,并且准备为此事请一次客。但当请客日期尚未到来时,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明治天皇御体违和。说来也怪,随着明治天皇的病重,父亲的精神也一天不如一天了。9月初,我决定到东京去的前两天,父亲又突然晕倒了,我只得重新打开早已打好的行李,继续留在家里伺候父亲。明治天皇驾崩和其后乃木大将殉死的消息传来时,父亲似乎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住在老家期间,我一直都很惦记先生,因为我渴望了解先生。我给先生写信,但先生没有回信。可是正当乃木将军殉死的新闻发表时,先生突然发来一封电报,意思是“我想和你见见面,你能来吗?”我回电报说“不能去”。先生随后又发来一封电报说“不来也行”。父亲的病似乎已经发展到了最后关头。一天,当我正在父亲身边守候时,突然收到一封厚厚的挂号信,寄信人是先生。先生在这封信的第一页写道:“从前你曾经问过我的过去,那时我没有能够回答你的勇气。现在我相信,我已经得到在你面前把这些事情明白地谈一谈的自由了。可是这个自由,不过是在等待你到东京来时可能又会失去的人世间的自由……万不得已,我才决定把该用嘴巴来说的,改用笔来告诉你吧。”这些话使我突然感到不安起来。随后,我又在近结尾处瞥见了一句话:“在这封信落到你手里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人世了,早已死掉了吧。”我愣住了,然后立刻雇了人力车赶到火车站,跳上了开往东京的火车。在车厢里,我又从袖筒中取出先生的信,好容易才从头到底地看了一遍。

下篇“先生和遗书” 先生的信摘要如下:

我在不到20岁时失掉双亲。于是便把家里的一切托付给叔父,自己则来到东京,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暑假第一次回故乡时,叔父一家对我很欢迎。第二次回故乡时,情况依然如故;但叔父让我和他女儿结婚,被我拒绝了。第三次回故乡时,叔父对我的态度却大不相同了,原因是我拒绝和他女儿结婚。这时,我开始怀疑叔父是否在侵吞我的财产。经过与叔父谈判,我得到了比预期的少得多的钱。叔父便是一个好人变成坏人的例子。我下定决心永远离开故乡,永远不见叔父。

我回到东京后,找到了一个出租房间的人家,女主人是军人遗属,她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静。我的心在这个家里安定下来了,我也和太太、小姐接近起来了。我渐渐对小姐产生了近于“信仰”的爱。我每次见了小姐的面,就有一种好像自己变得美好似的心情。我一想到小姐,就好像有一股高雅的气氛立刻附在自己身上。但与此同时,我又怀疑太太是有意安排让小姐接近我的,正像叔父当年所做的一样;甚至还进一步猜想“小姐不要和太太一样,也是个策略家吧”?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我感到必须把另外一个男人引进来,这个人就是我的朋友K。

我和K从小就很要好。我好容易才把K说服,让他住进这个家里。我背地里托太太和小姐尽可能跟K多谈话,多联系。这个尝试逐渐成功。不久,K那颗因遭受家庭折磨而变得冰冷的心便渐渐地温暖了。这使我格外高兴。然而,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发现小姐坐在K的房间里与K单独谈话。一星期后,又碰上他们两人谈话。再过一些日子,小姐更加坦然了,常常走到K房间外面叫他的名字,然后走进去闲坐一会。这些现象使我感到意外。在11月的一个雨天,我碰见K和小姐一前一后在街上走。我对他们的关系产生了嫉妒,但不能采取什么行动,只好继续观望。正在这时,K却对我公开道出了他对小姐的苦恋。我听说以后简直成了化石,连颤动嘴唇的力量都完全没有了,竟然无以对答。我应该把自己对小姐的感情向K说明,但又觉得时机已过。之后,当发现K仍在摇摆不定时,我便斩钉截铁地对他说:“在精神方面没有进取心的人,那是混蛋!”我想用这句话堵死K的恋爱道路。与此同时,我决定抢在K前面,求太太答应我和小姐的婚事。我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而K则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自杀了。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当我发现事情不妙时,我仍不能忘记自己,所以首先忙着拆看K放在桌上的信,见其中没有不利于自己的话,又把信照原样放好,回过头去,才看到隔扇上飞溅着的血花。

K自杀后不久,我搬了家,顺利地从大学里毕了业,然后与小姐结了婚。结婚时,根据妻子的愿望,我们去给K上坟。我把那个新坟和我的新妻加以联系和比较,不能不感到命运的嘲弄。我几次下决心想向妻子坦白,但没有足够的勇气。我想沉溺于书本以驱逐内心的不安,但没有达到目的。我想沉浸在酒里以麻醉自己的心灵,但也没有达到目的。我深深感到自己的罪孽。那种感觉使我每月去给K上坟,使我尽心尽意地看护岳母,使我和颜悦色地对待妻子,使我愿意受不认识的路人鞭笞;但又觉得与其让别人鞭笞自己,不如由自己鞭笞自已,而与其由自己鞭笞自己,又不如由自己杀死自己。没有办法,我只好下定决心,把自己当作已经死了似地活下去。自从下了这样的决心后,我又生活了不知多少年,如果没有什么特别事件发生,也许我还会继续活下去。可是,今年夏天明治天皇驾崩了,乃木大将殉死了,我的心胸受到了强烈的震动。这以后过了两三天,我终于下了自杀的决心。我打算把我的过去,不管是善是恶,一并供人参考。但是,只有妻一个人是例外,我什么也不想让她知道。

【作品鉴赏】1914年4月,夏目漱石动手写《心》。他曾在一封信里说,这次打算写几个短篇,名字各不相同;但考虑到报纸发预告需要一个统一的名字,故称之为《心》。然而,正像过去常有的情况一样,这部作品也是越写越长,仅其中第一个短篇《先生的遗书》就写了200多页,以下的短篇根本没写,后来仍以《心》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小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先生和我”、“双亲和我”、“先生和遗书”。这三个部分在形式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内容上又互相联系。“先生和遗书”是表现小说主题的核心部分;“先生和我”是它的伏线,“双亲和我”是它的对照,两者都是为“先生和遗书”的存在服务的。这三个部分其实只是作者原来设想的几个短篇之一,即《先生的遗书》的三个组成部分。至于作者原来究竟设想过几个短篇以及其余几个短篇大体上是什么样子,由于没有留下什么资料,已经无从探究了。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乍一看,可能以为是上篇和中篇的“我”。其实,“我”并不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而是作者为了叙述方便,为了给人一种“像真事一样”的印象,特地设下的人物。小说的真正主人公是“我”称为“先生”的那个人,在书里无名无姓。

“先生”是利己主义者的艺术形象,又是忏悔者的艺术形象。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可以划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一是利己主义发展和暴露的阶段,二是对利己主义所产生的恶果进行反省和忏悔的阶段。

“先生”的利己主义主要表现在他和房东女儿的恋爱过程中,特别是表现在他和朋友K交往的过程中。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先生”和房东女儿产生了感情,以后发展成为爱情。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无可非议的事,更何况他的爱情又是纯洁的,没有任何情欲味道呢!可是,在对姑娘怀着热烈感情的同时,“先生”又怀疑姑娘的母亲,甚至连姑娘本人在内都是狡猾的策略家和阴谋家,是在想方设法引自己上钩。于是,他迷惑了,踌躇了,既不能轻易放弃对姑娘的爱情,又不能轻易解除对母女俩的怀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怀疑呢?因为他曾在家产问题上受过叔父的骗,上过叔父的当,所以总是对别人怀有戒心。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先生”决定让K搬来同住。当时,他的主观想法并不坏——在生活上关怀K,在经济上援助K,让K受到照料,摆脱孤独和贫困;同时又可以借第三者的介入,使自己从困境里解放出来。可是,事情的发展并不那么简单,并不完全随顺“先生”的心愿。K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青年,当K也爱上房东女儿的时候,问题就变得复杂了。这时,如何处理和K的关系,成为对“先生”的严重考验,而“先生”的利己主义也就在这个问题上暴露出来了。

“先生”的利己主义有个发展过程:起初,他对K与房东女儿的交往感到嫉妒。房东女儿到K的房间里坐一坐,说说话,“先生”认为不寻常;房东女儿偶然在街上碰见K并与K同行,“先生”也认为不寻常。总之,由于“先生”已被独占小姐的强烈欲望所支配,他在内心深处已把房东女儿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便会产生嫉妒心理。这是他的利己主义发展的第一步。继之,他设法堵住K的道路。当K主动跟他谈起自己对房东女儿的爱情并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发现K正处于彷徨状态,于是便以“在精神方面没有进取的人,那是混蛋”这句话打击K,从而堵住了K的道路。显然,“先生”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害怕K突然改变生活方向而与自己发生利害冲突。这是他的利己主义发展的第二步。接着,他又抢在K的前面去求婚。比起K来,“先生”的手段太卑劣了,人品太低下了。大约正是在“先生”的利己主义表现和失去房东女儿的双重打击下,K被迫选择了自杀的道路。这是“先生”的利己主义发展的第三步。而发现K自杀后,“先生”的表现可谓露骨到了极点,这是他的利己主义发展的第四步。在K自杀后的瞬间,“先生”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救K,而是K自杀对自己的影响,所以忙着拆看K留下的信,然后才回头去看血花。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啊!

K的自杀使“先生”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折,使他从利己主义发展和暴露的阶段转入对利己主义恶果进行反省和忏悔的阶段。

K死后,“先生”千方百计地要解除自己的痛苦,挣扎着活下去。他想逃避现实,躲避惩罚,有时想用埋头读书的方法忘掉一切,有时则想用借酒浇愁的办法麻醉自己;另一方面,他又想用行动赎罪,如按月给K上坟,细心照料岳母,耐心对待妻子等。但是,这些努力都没有达到解除痛苦的目的。因为,他没有勇气公开地坦率地承认错误,尤其不能在妻子面前承认错误。他的忏悔是痛苦的,而且越忏悔越痛苦。因为忏悔不能赎清罪恶和解除痛苦,所以最后只好走上自杀的道路。

总而言之,《心》可以说是一部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它对利己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是相当深刻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利己主义是广泛存在的,甚至是人人不能避免的。“先生”还算是有良心的人,还懂得忏悔自己的罪过,以致为此付出了生命。“先生”的叔父则属于另一类人,没有良心,不会忏悔自己的罪过。所以,漱石对“先生”的态度是复杂的:有批判,也有同情;批判他的利己主义,同情他的忏悔精神。不过,漱石既批判个人主义,又主张以个人为中心。这可以从他写完《心》后所发表的题为《我的个人主义》的讲演稿得到证明。在这个讲演中,漱石主张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也尊重别人的个性;主张使用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应尽自己的义务。这就是说,他所提倡的个人主义,不是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而是既尊重自己又尊重别人的个人主义。

这部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描写细腻。以刻画人物形象而论,作者集中笔墨,把主人公“先生”及其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写得颇为细致,尤其是对“先生”的嫉妒心理和利己主义是怎样一步一步产生和发展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细腻入微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