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光治
唐大同
送走过多少代需要摆渡过河的人生。
从这里,通向彼岸,通向幸福诱惑的彼岸,理想闪光的彼岸。彼岸,永远飘扬着令人向往的魅力的旗帜。
多少年前,它只有一叶扁舟——一根篙竿、两片木桨,载着人们的希望穿过惊涛骇浪;而今,它已是汽轮来往穿梭的大码头。但仍然摆渡着一代代需要过河的人生。
岷江的渡口繁忙拥挤,对面,是施展智慧才干的烟囱林立的彼岸;
大渡河的渡口惊险陡峭,对面,是大展宏图的星光满天灯火遍地的彼岸;
青衣江的渡口幽美恬静,对面,是壮志凌云的茶林、桑林、果林重重叠叠的彼岸。
创业者、建设者、开拓者向往的彼岸啊,连空气也散发着劳动的欢愉和热汗的芬芳;那里,希望就要开放出艳丽的花朵,追求就要结出五彩的果实……
老人的彼岸有青青苍苍的安谧的树林,和跳跃在林中的清脆的鸟叫……
年轻人的彼岸有绵绵的爱情的细雨,和飘洒着甜言蜜语的月光……
我的彼岸呢?
我的彼岸有一尊真善美的诗神。但我的渡口在哪儿呢?
“彼岸,永远飘着令人向往的魅力的旗帜”,是理想的象征。自古以来,人们通过种种途径、种种方式,力争到达“彼岸”。诗人以“实”来写“虚”,以人们熟悉的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等物象,将“虚”的“彼岸”具体化,形象化。诗精炼地描绘了这三条江渡口的“对面”,描绘了创业者、建设者、开拓者及老人、年轻人的“彼岸”,创造了美好的、带着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境界。“实”中又包括着“虚”,虚实结合得很自然。
最后一节写“我”,“我的渡口在哪儿呢?”多少诗人在为此而思索。只有不倦地寻觅“渡口”的诗人,才能不断地突破自己。
以“实”写“虚”就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这样,诗人就给读者提供了追寻诗美、诗意的“渡口”。散文诗的创作,应当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