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幅明
贝特朗
我也被荒野的荆棘撕碎,
我每天在那儿遗下我一部分躯体。
《殉道者》(1)卷五
这里没有橡树上的藓苔和新芽初吐的杨柳,这里没有齐声诉说爱情的微风和小溪。
雨后的清晨,露水凝聚的傍晚,嗅不到任何芬芳;除了寻觅青草的小鸟的啁啾,听不见任何悦耳的声音。
荒漠上再也听不见让·巴蒂斯特的声音,荒漠上没有隐士,也不见飞鸽!
我的灵魂也是一样寂寞。在孤寂中,我踯躅在深渊的边缘;生死咫尺,我发出一阵痛苦的鸣咽。
诗人就象脆弱而馥郁的紫罗兰,生长在花岗岩缝里;他需要泥土,但更需要阳光。
可是,唉!自从赐我才华的那双秀眼紧闭,我失却了阳光!
(程依荣 译)
一个几百字的小品,能够同时容纳两个主题,且表现得撕肝裂肺,震撼人心,这在散文诗史上,亦不多见。
题目本身便给人一种警示:生与死的抉择。
一切都为了爱。为了一个能够赐给诗人才华的美丽的灵魂。
在茫茫荒漠之上,诗人寻觅着。可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没有橡树上的藓苔。没有新芽初吐的杨柳。没有齐声诉说爱情的微风和小溪。嗅不到任何芬芳。听不见任何悦耳的声音。这使我们想到,当一个人失却爱情时,太阳也会失色。“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大自然本身并没有情感,在有情人眼里,它便有了情感。这也使我们想到,失去的这些,正是诗人倍加留恋的,是他和情人过去曾经享有的。可是,这一切,都失去了。因为,“荒漠上再也听不见让·巴蒂斯特的声音”!
在异常的寂寞中,诗人来到死羊岩上,踯躅在深渊的边缘。当诗人发出痛苦的呜咽时,我们怎能不感到震憾!
诗人视爱情为生命的阳光,阳光失却了,生命也就会随之枯萎。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固然不可取,但在艺术中,以殉情写爱的忠贞,却有它独特的魅力。